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旅江苏 > 正文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示“水韵江苏”之美

世界聚合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如何发挥特色文化优势,以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表达,深化江苏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

“加强对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阐释,提炼展示江苏地域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表示,要深度挖掘江苏文化内涵,打造更多体现历史传承、代表江苏形象的特色文化标识,助力江苏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旅游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最重要载体。江苏统筹推进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一体化建设,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长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开发长江运河等承载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世界级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大“运河百景”“长江百景”等文旅资源的推介力度,向世界展示“水韵江苏”自然和人文之美。

江苏还扎实做好文旅推介活动,擦亮江苏文旅品牌。法国当地时间9月14日下午,“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昆曲文化专题展览同时开展。当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牡丹亭》在巴黎蕾博拉戏剧院成功上演,现场座无虚席,2个多小时的精湛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演员7次谢幕。

“注重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江苏旅游境(涉)外旅游推广中心作用,放大世界文学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金字招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李川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通过组织省内文旅机构和企业参加境外文旅展会活动和邀请境外旅行商及媒体到江苏采风等方式,促进江苏文旅业界与重点客源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在交流互鉴中讲好“水韵江苏”的生动故事,有效推动入境旅游市场复苏,不断扩大江苏文旅“朋友圈”。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