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了不起的小店 | 逐梦沃野,他们将梦想“种”在乡村

【编者按】从“网红”烘焙店店主,到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人……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家底中的家底”“基本盘中的基本盘”,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创新、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7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不起的小店”系列报道,展示江苏个体工商户在创业之路上的好经验好做法,也展现江苏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暖心”举措。

土里“刨金”,小芋头也能做出“大文章”

芋头,是不少家庭餐桌上的一种普通食物。但是在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芋头被赋予品牌内涵,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它们被品出不一样的“味道”。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芋头已有上千年历史。而今天,这一传统作物正在乡村“能人”带领下,书写着全新的乡村振兴故事。

2009年春,红香芋刚种下不久,70岁的蔡敖粉打算“退休”,儿子蔡冬生有意“接棒”。当时,蔡冬生和哥哥正在经营一家太阳能企业,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经选举,蔡冬生顺利当选常州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近年来,“健倡”牌建昌红香芋先后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等奖项。随着品牌知名度与产品美誉度的提升,建昌红香芋供不应求,带动周边1000多户芋农种植5000余亩。蔡冬生也先后获评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常州市诚信之星等称号。

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有16户愿意加入。如何真正赢得农民的信任?蔡冬生传承了诚信守信的好家风,不仅免费为芋农提供纯正的苗种,还把合作社收购价格提升到4元每斤,种植的亩效益由原来的3000元左右增加到约10000元。芋农们尝到了甜头,纷纷加入合作社。

2014年,蔡冬生流转整合了1000多亩土地,先后投入70多万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规模化种植。蔡冬生还利用专业优势指导当地农户科技种植,他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技术培训,花了10万元制作科技书籍发到农户手中。在病虫害防治上,蔡冬生专门请来南京农科院、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当顾问,进行包片、包户并面对面解惑答疑,在预防的同时,适时处置种植、病虫害发生等突发事件。红香芋生长期间,蔡冬生制作音频宣传资料,开着三轮摩托车在田间村头循环播放。

为了进一步把红香芋产业做大,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新建芋粉加工车间及购置加工设备,建成完备的质量检测化验室,着重提升红香芋的附加值,成功开发芋粉系列方便食品深加工,解决了建昌红香芋季节性销售的空白。

散户种植芋头要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而合作社的守诺践诺却让社员们有了大胆种植红香芋的底气。合作社承诺:以平均每斤4元的收购价兜底。对经济上有困难的种植户,合作社免费提供红香芋种苗和小额资金贷款担保,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连云港人陈小六,2007年携妻儿来直溪镇吕坵村落脚,从村民手上流转了30亩地种植水稻,收入微薄。2013年,他拿出2.5亩土地跟着村民学种红香芋。合作社知道他缺少种植经验,在选种、病虫防治、销售上给他支招。陈小六高兴地说:“一亩地纯收入1万元,相当于种植水稻、小麦10倍以上的利润。如果没有合作社的帮助,我家不可能在短期内脱贫。”现在,他把种植芋头的面积扩大到15亩,每年能有1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蔡冬生是个“认死理”的人,在他带领下,合作社始终把信誉放在第一位。2014年,连绵的雨水天气增加了红香芋的储存难度,合作社频繁接到客户收到烂芋头的反馈。为了不让红香芋的品牌打折,不使合作社的诚信遭到质疑,蔡冬生宁愿自己亏损,也不让客户吃亏,先后共补发远近客户共2万斤红香芋,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建昌红香芋所以受欢迎,还归功于它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种植。在种植过程中,蔡冬生严格要求所有社员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不使用绿色食品规范外的农药。同时,合作社对农户每批次的红香芋全部进行抽检,确保每一颗芋头都是放心食品。

目前,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辐射面积达5000亩,覆盖周边20多个村庄,全年收购量达到500多吨,一方百姓享受着建昌红香芋带来的红利。在蔡冬生的诚信经营下,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了金坛红香芋销售量最大的合作社,还成功申报了“建昌红香芋”地理标志商标,成为金坛的一张有分量的名片。

去年,蔡冬生成为江苏唯一获得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颁发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的人。“拿到这个荣誉,说心里话,更多的是受宠若惊,感觉自己还有差距。”他告诉记者,“这个奖也是对我的激励,未来我将更加努力,争取带动更多人致富。”

返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10月,走进位于南京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南京缘派葡萄园,一串串沉甸甸、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树藤,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玫瑰香气。10月也是南京缘派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福安异常忙碌的时候,600多亩葡萄园的葡萄销售正在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周福安是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创业之星”。2009年,他放弃收入不错的货车司机工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到家乡种植蔬菜,由于品质好,五六十亩地的蔬菜供不应求。“大家吃了我种的菜都说好吃,我听了特别开心,这也激励我要做得更好。”周福安说。

2010年,周福安带领当地村民创建了南京缘派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的土地面积由原先的200余亩零散土地,增加到现有的1000余亩。

如何提高合作社收益,带动合作社农户增收致富?“不仅要提高销量,还要提升效益。”周福安以此目标进行倒推,将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行动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零散农户种植的蔬菜虽然产量不低,但由于种苗品质一般,因此卖不上好价钱。于是,周福安开始寻求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从种植源头——种苗的培育和新品种研发抓起。为了降低种苗运输成本,保证种苗的成活率,周福安投资建设了占地1400余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主要用于蔬菜种苗的培育以及新品蔬菜的研究。为保证蔬菜品质,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自主农残检测室,检测各类上市销售的蔬菜,蔬菜必须在农残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为了让市民放心快速地品尝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在市区开设了蔬菜直销店。直销店采用会员制度管理,每天把新上市的蔬菜品种、价格用信息等方式发送给消费者,不定期组织消费者到基地实地参观生产、检测等环节,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合作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自2014年组建电子商务平台,先后利用微信、淘宝进行蔬菜推广销售,通过线上预订,线下销售,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还推出“一个订单,新鲜到家”活动,将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直接配送到户,开展自主物流配送模式,保证配送质量,保证配送时间,将新鲜第一时间配送到每个家庭,使更多的人,在家只要动动手指,即可在线完成下单。

多年来,周福安通过种植葡萄、蔬菜等绿色产品,为八卦洲当地的农户创造了一百多个工作岗位。合作社员工王秀平说:“我们以前一年收入才能收到1万多元,我们现在一年收入大概在四五万元。很好啊!心里很舒服,每天都开心地到田里去忙。”农业的美好前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沃野,如今,周福安的儿子也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来专心发展农业。

在葡萄园基地取得一定效益后,周福安积极带动八卦洲街道贫困户共同发展,实施“一棵葡萄,一个梦想”项目,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合作社与八卦洲街道中桥村对接11户贫困户,利用贫困户家中庭前屋后的空余场地,进行葡萄种植。由村组织提供设施搭建,合作社提供葡萄种苗、技术指导、栽培管理、销售服务。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带动贫困户致富脱贫,实现长期持续增收。

“我本身就是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做农业一定要有情怀,要沉下心来做,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周福安说,希望未来产品质量能够更上一层楼,吸引更多的社员加入合作社,大家携手,共同奔向更好的远方。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