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俸禄由年禄、俸钱、职田、官人禄力组成,两宋时期俸禄的名目则十分复杂。两宋时期的君主始终希望建立一支忠诚的官僚队伍,以进一步巩固政权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增强中央向心力,在对百官有所防范的基础之上,给予他们优待。这样一来,纵使防范之策过于高压,但因有利相诱,便不会引发职官太多的不适感。
俸禄发放侧重点的法文化变迁
唐朝官员主要分为京官和外官两个系统。唐朝立国之初,因国家重视对京畿重地的治理,且受国家财政匮乏之影响,京官的俸禄明显高于外官,甚至外官在一定时期因官品卑微而“犹未得禄”。武德初年,只有京官才能获得禄米。然而,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逐渐减弱,地方藩镇势力雄起,渐成与中央抗衡之势,再加上外官和京官俸禄发放来源的不同,外官的俸禄便开始高于京官。外官俸禄发放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安史之乱后,地方赋税收入多被藩镇自留以肥,供奉并没有按规定流入朝廷,故而中央财政紧缩,但地方财政却因各种敛财方式的并用而日益富足。在外官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地方财政充足的双重影响之下,外官的俸禄一改不振之势,高于京官,一时间,外任竟成为了当时的“香饽饽”。
两宋时期,整个俸禄水平呈现“厚俸”之势,但具体来看,是居高位者俸禄厚,居低位者俸禄薄。整个职官体系分为京朝官和幕职官、州县官,由于京朝官尤其是升朝官距离皇权最近,也是皇帝治国理政的主要依靠力量,更是帝王极力拉拢和防范的重点对象,故而升朝官尤其是使相、宰执重臣等历来是厚俸以待的重点职官群体;而在远小州县等地任职的官员,自是势单力薄,无法掀起大浪,更不会直接威胁政权统治。因此,就两宋时期而言,集中优势力量肯定是要给予最需要给予之人,以此获取最大利益。
唐宋俸禄发放的法文化差异与政策变迁
两宋时期的职官群体以寒士居多。唐朝时期,职官集团的多数构成仍以贵族官僚为主。这其中大多世代为官,有着较为丰厚的家族资产,因此职官俸禄也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会真正地做到雪中送炭。而到了两宋时期则大不一样,两宋时期以科举进入官僚队伍者多为寒士,这些人既无显赫的家庭背景,亦无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很多是“起自孤生”。因此,这些人在入仕之后,俸禄是他们唯一合法的收入来源,也是他们能够实现自养和养家的重要物质保障。故而,只有厚俸才能保证职官及其身后的家族不失基本的生活给养。
防范之下,以利诱之,以保万全。由唐至宋,对职官的防范之策越发严密,对职官的防范可谓真正地实现了高压,而高压之下,并没有衍生出忤逆之臣。可见,厚俸依然是对百官最强有力的诱惑。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两宋职官群体是异常庞大的,且高压之策并不能让群臣真正顺服。虽然两宋时期在对职官的管理上无不体现和渗透着防范与分权,却并未苛待职官,这也是无官愿反的重要原因。
贾秋宇(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研究》〈立项编号:2023XWH0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