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起初,昆山腔只是民间清曲、小唱,流传区域也只限于苏州一带。但从明隆庆、万历之交到清嘉庆初年两三百年间,昆曲却被称为“第一唱腔”,堪称国剧。史上昆曲是如何成为国剧的?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11月17日下午,一个昆曲沙龙在南航举行,昆曲推广人、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罗拉拉娓娓道来,为这些“00后”的孩子们揭晓了昆曲的奥秘。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伴随着一曲清柔婉转的《牡丹亭·游园》,罗拉拉将昆曲悠久的历史娓娓道来。她说,元末明初,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各种声腔并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听罢周寿谊的一曲《月子弯弯照九州》后大赞“此曲甚雅矣”,让昆山腔身价百倍。

朱元璋在皇宫中设立了专门的演出机构教坊司;还在秦淮河南岸建造倡优聚居的“富乐院”;1394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造了16座公共戏台。直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仍在南京保留了中央六部和“南教坊司”,为昆曲后来风靡全国提供了土壤。
到了清朝,“李渔家班”“曹寅家班”等专业昆班名扬全国。彼时的秦淮河畔,一边歌伶,一边书生,故事不断。许多经典昆曲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与南京有关,汤显祖在南京完成了《紫钗记》;孔尚任为《桃花扇》在南京四处采访;李渔在南京的家班全国有名;秦淮八艳都是昆曲名伶,马湘兰自己写剧本,李香君擅演“临川四梦”......
来自艺术学院的张健卓是第一次听昆曲讲座,他觉得昆曲很高雅,一字多折,能表达很多情感,“像穿过园林里长长的廊道”般再进入某种情绪和意境,很让他着迷。
张健卓是湖北武汉人,从小跟着外公听黄梅戏长大,非常喜欢戏曲文化,高中时的语文课本里有一段《牡丹亭》的节选,优美的文辞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昆曲?听唱词,还是听旋律,还是看步伐和身段?”在沙龙讲座中,他提出了如何欣赏昆曲的困惑,罗拉拉老师解释说,昆曲是综合性艺术,是声腔、表演、舞台、文词的艺术。一句唱词,一个台步,一个手势,水磨唱腔的一唱三转,波澜水袖轻挥,柔情似慢橹滑动下的涟漪圈圈荡开。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之一,要全面直观的感受,才能领略昆曲的精妙与动人。
在提问环节,艺术学院的孙至新提到昆曲传承发展的问题,罗拉拉说,现在昆曲队伍分为两路。一路“考古”,严谨按照过去的一招一式的章法,尽可能多地将昆曲原貌流传下来。另一路“探险”,“有一句话叫笔墨当随时代,他们对昆曲进行改良,使唱词更通俗,表演和题材更现代,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昆曲,使昆曲得以流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角大腕纷纷放下身段,尝试与新媒体对接,传播一些昆曲的唱段和知识,来自艺术学院的孙可心关注了很多昆曲主播,了解了戏曲假发是怎么弄的?昆曲演员的化妆包里都有什么?以及昆曲“台步”是怎么炼成的?她还参与了前段时间抖音平台对昆曲妆容的模仿的话题,觉得“很古雅,很时尚,很有趣。”
此次关于昆曲的碰撞交流让罗拉拉印象深刻,她是第一次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些理工科孩子能迅速理解并抓住她提出的要点,并融入自己的思考,让她觉得很感动。她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颗昆曲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更多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昆曲多一点年轻的观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文 王瑞枫/视频 实习生 张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