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旅厅、省发改委联合公布了“第二批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培育项目名单”,高淳区“抗战堡垒 红色西舍”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南京市此次唯一入选的示范项目。西舍,一个来了就“舍”不得走的村庄,留下了太多的红色印记。
古村落布局 “九井十八巷”,防御体系古已有之
西舍,位于高淳区桠溪街道跃进村,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西舍居民以芮姓为主,据家谱记载,先祖芮毓护康王赵构南迁有功,被封为奉政公,落户溧阳前马村,开枝散叶,其子艮公于公元1188年迁徙到现在的西舍所在地,结庐耕种,由于此地在前马村西边,当时又多为草舍,故取村名为‘西舍’。”多年来,高淳区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桠溪中学教师陈宁剑一直从事西舍红色文化研究,参与了“抗战堡垒 红色西舍”史料征集与布展等工作。据他介绍,在明清时期,西舍是苏南出名的大村落,民间也有“小小高淳城,大大西舍村”的说法。

“古时战乱频繁,盗匪猖獗,芮氏族人利用地形区位优势,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陈宁剑说,整个西舍村按“九井十八巷”布局,当时的村庄四周筑有城墙,村向朝西,东西皆有城门,村内的十八条巷子,巷巷相通,户户相连,分别设有巷头巷门,各配备一名巷长,战时由巷长率领各巷内村民参战,“这种布局进可攻、退可守,让入侵者望而却步。如今村庄已大变样,但‘十八巷’的大致轮廓犹在。”
古村落崛起“红色堡垒”,抗日烽火映红溧高大地
西舍是革命老区。漫步西舍村,一幅幅红色主题墙绘和一处处红色遗迹,都在无声地记录着那一段彪炳史册的革命历程。
据《南京市高淳区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1943年12月,在皖南事变后受到破坏的中共高淳县委重新组建,上级党委为加强新区建设,派一批干部到高淳安兴地区开展民运工作,并成立中共安兴区委。安兴区是溧高抗日根据地的活动中心,中共高淳县委驻该区的西舍、尚义一带。1944年1月,中共苏南三地委扩大会议在安兴区西舍村召开,提出开辟新区的任务。1944年6月,中共苏南三地委决定,溧水县委、高淳县委合并,在高淳西舍村成立中共溧高县委,同时,溧水、高淳两县合并,成立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安兴区西舍成了溧高地区抗日的“红色堡垒”。

“西舍是当时的安兴区委、溧高县委,乃至苏南三地委活动的中心,这里设立了许多办事机构,云集了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志士,开设了工厂,兴办了学校。区、县、地委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聚会,组织开展对敌作战、剿匪反霸、扩武招兵、减租减息以及统战等工作。因此,西舍堪称溧高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大本营。”陈宁剑介绍,西舍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见证了新四军和溧高县委县政府的抗日战争史,“溧高县委领导下的溧高抗日根据地配合新四军16旅,利用距日伪统治中心南京不到一百公里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钳制了南京的日伪势力,而且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古村落蝶变红色旅游村,红色文化激活乡村振兴
战争硝烟远去,革命精神永存。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西舍村以红色革命旧址为主体,加强了“红色堡垒”功能,现有原革命旧址场馆13个,包括溧高县大会堂、财经局、纺织厂等,建成中共高淳地区革命历程馆1个、民俗馆2个、活动广场2个、纪念牌1座,可参观活动面积达1.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5200多平方米,教学面积600多平方米。西舍成为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江苏省红色地名、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单位。

“16个场馆分布在全村,可提供团建接待、参观讲解、党课、入党宣誓、唱红歌等服务项目,能同时满足300人就餐,可同时接待8个团队。” 西舍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瑜介绍道。2022年,《南京市高淳区西舍红色旅游融合项目》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第一批培育项目,今年,西舍进一步加强与周边文旅资源的深度整合,积极探索“红色+研学”“红色+农业”“红色+康养”“红色+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红色教育活动内容、传承了红色革命精神,还带动了村民就业,促进了富民增收。

红色资源孕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带活红色乡村。红色西舍在促进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打造红色资源活化样本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桠溪街道负责人表示,街道将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创新融合模式,扩大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游绿色慢城,看红色西舍,品魅力桠溪”。
通讯员:韦东宁、高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