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强化人才支撑的重任不可忽视。依托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建设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与支撑是所有教育领域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与使命。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时代所需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依托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密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教育布局,推进乡村义务教育中小学规范化建设,提升乡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教育的乡土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还应加大力度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优质资源短缺、教育效能急需提升等问题,努力改变乡村教育不均衡与不充分的现状,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充分发挥教育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内源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深入实施,我国乡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乡村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得以全面改善,“校园变成当地最美的场所”“校舍变成当地最美的建筑物”遍地开花。不过,继城乡教育“硬件平衡”以后,“软件差距”也逐渐凸显了出来。教育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不高、文化建设薄弱等成为阻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造成了城乡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等方面不均衡与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就当前教育资源配置而言,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有着丰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在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仅可以确保学生“有学上”,要达到教育的均衡化和公平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匮乏限制了乡村教育适应社会变迁与变革的速度,乡村教育数字生态的建设与教育形态的重塑成为当务之急。

教学结构尚未集团化。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限制了乡村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速率。主要表现为城市教学“大班额”与乡村教学“空心化”的现象突出。怎样破解教育办学发展难题,协调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尽力缩短城乡之间的教学差距,使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均匀分配,激发乡村教育内生动力,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化。当前,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难以破除年轻老师难“引”进且“留”不住的囹圄,造成乡村教师梯队建设不合理。乡村地区在教师的社会福利待遇方面的倾斜度相对较低,城乡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老龄化导致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乡村地区师资培养力量较弱,教育专业带头人资源短缺,受制于城乡教育要素流动的壁垒桎梏。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进路探索

以办学条件为切口,全方位推动落实均衡教育。继续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供应,改善教学结构,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学校分布,全面开展乡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薄弱环节提升和增强行动,出台“一校一策”的升级实施方案,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基础设备更新,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的智能校舍建设工程,继续提高乡村教学现代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乡村教育的教学实际水平,完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创建,不断推动城乡学校间团队合作、资源共享、教学共融,深入化解乡村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短缺的难题,进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内外部差异。

以各级教育为抓手,全方位构建城乡多元化教育格局。全面调整教育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教育,进一步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政府投入能力和保教效率,确保学前教育的普惠性政策能够落实到位、精准传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优化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围绕城乡一体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个维度,多元化、常态化、精准化组织“对口支教”“教育联盟”等乡村学校帮扶行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办学的宏观愿景尽早实现;坚持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合理规划针对乡村地区的“双创教育”“双高建设”等职业教育发展布局,依托职业教育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产业发展。

以师资建设为动力,全方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乡村教师招聘力度,优化乡村师资配置,拓宽乡村教师培养的补充渠道,积极推进教师之间交流轮岗和“县管校聘”,推行城乡教师互通互融机制,以提升教育均衡性及可及性;研究构建教师增补激励机制,积极拓展新型紧缺专业师资招聘途径;创新打造教师职业发展的晋升体制机制、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名师培养工作,联合城乡构建名师工作室,不断提高教师学科素质和教学能力;完善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提供更为完善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全力解决乡村教师后顾之忧,不断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

钱逸(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SJSZ0687〉,常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现代职教体系专本贯通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22ZBGT11〉研究成果)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