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是“星火”、是“微光”、是“夜灯”,在南京——青年夜校,不只是“夜校”

年轻人的热爱就是最潮的学习姿态,青年夜校成为城市生活最美的文化夜景。然而,在南京,青年夜校,不只是“夜校”。

它是一处“星火”,青年夜校课程往往呼应浓厚的城市文化印记,当年轻人近距离触碰到秦淮灯彩、南京白局、金陵折扇等传统文化,无形中实现精神文化需求和艺术传承发展的“双向奔赴”;它是一束“微光”,作为最朝气蓬勃的社会力量,当青年学员学有所成、滋生“尽己所能、反哺社会”的想法时,会让技艺、特长转化为辐射力,在更多、更广的舞台上激扬青春力量;它是一盏“夜灯”,终身学习的浪潮在青年群体澎湃翻涌,青年夜校为城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全新的实践样本。我们的城市该如何让更多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为追梦人提灯引路?

亲手触碰千年古韵,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播撒星火

“这部分鱼灯骨架的扎制顺序是短中长中,对于你们新手来说可能有点难,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11月18日晚间,在南京一家青年夜校,“秦淮彩灯”如期开课。除了细心讲解, 任课教师郝世文也会时不时走到学员面前,手把手教大家。

当日来上课的王艳,听得格外认真,双手不停翻转着竹条。她在南京城南长大,每年正月十五,一家人都会去夫子庙看花灯,在璀璨灯火中感受最南京的年味。不过,王艳的心底深处始终存有缺憾:彩灯只能每年相约一次,什么时候它能够变得更为日常、更加可触碰?这也是听闻家门口的夜校开设了彩灯制作课,她第一时间报名的原因。

“远观与亲手做,体验完全不一样。”王艳告诉记者。挂在教室前方的一款鱼灯,长度达到1.2米,形制古朴、栩栩如生。从设计构图、挑选材料、制作骨架到装灯、裱糊、上色、点睛等,郝世文整整耗费了一个多月的心力。为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节奏,学员实际制作的鱼灯缩减为60厘米,夜校特意准备了专用材料包,并将课程设计为4节:前两节主攻骨架扎制,后两节为鱼身裱糊。

目前,王艳的鱼灯作品刚刚成型。感受到秦淮彩灯的工艺精巧之余,她不由感慨“传承人真的要沉住气、静下心。”实际上,这节课的任教老师郝世文也是“00后”。上大学期间,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来校宣讲,机缘巧合之下,郝世文成为他的徒弟,转眼间已浸淫其间4年。走进青年夜校授课,郝世文希望借此播撒传承星火,让非遗后继有人。

将城市特色、历史文化、非遗资源融入青年夜校,实现精神文化需求和艺术传承发展的“双向奔赴”,已成为南京青年夜校的共识。记者注意到,一些区级文化馆致力于发掘南京云锦、金箔、金线、龙舞、金陵折扇等传统文化底蕴,南京市文化馆也推出昆曲、越剧、白局等戏曲剧种,这些课程均深受年轻人欢迎。

“夜晚学艺”心藏远望,青春力量反哺全民艺术普及  

尽管平日里工作很忙,每逢周三、周五晚,24岁的潘昕仍会花费1个小时的车程,从江宁赶到鼓楼的一所青年夜校上课,学习素描和彩灯制作。

之所以“白天上班、夜晚学艺”,潘昕称,一是兴趣使然;二是自己在南京一家民间机构做社工,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就是青少年、老人,这家机构平时会组织手工制作、艺术欣赏等一些公益课堂和项目,她一直苦于“无技可施”,希望夜校学成后在后续的公益课堂上传授给更多人。 

钱唯芳正在南京一所高校读研一,学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平时有较多机会与外国友人交流中国文化。在夜校学习了水墨肌理画后,钱唯芳有些兴奋:“很多外国朋友嘴里的中国文化,仅限于书法、剪纸、武术等,现在我可以告诉他们,中国的宝藏技艺根本说不完!”

孙浩是新港高新园区职员,刚刚结束在夜校的秋季朗诵课程,“下周,我们所有学员会参加一场文艺汇报演出,社区的居民都会过来看!” 

南京市文化馆社会培训部主任周瑶透露,根据过往的案例,一旦青年学员的艺术水准达到较高水平,就会滋生“尽己所能、反哺社会”的想法,随后会到社区做艺术普及志愿者、参加下基层的文艺汇演等。 

此外,一些区级文化馆在青年夜校课程开辟之初,就充分考虑学员学成后的应用。对已经学成歌舞、乐器表演专业的学员,择优吸收进文化馆“文化下乡”小分队。以栖霞区为例,今年上半年,“文化下乡”小分队共演出9场,服务人次25000人,其中“青年美育课堂”优秀学员参演5场,200人次参演。

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朝气蓬勃的社会力量,青年从夜校“走进来、走出去”,通过广泛的交流、传播、传授,宛若一束束微光持续强化青年夜校的文化辐射力,助力全民艺术普及。  

终身学习热潮翻涌,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提灯引路”

32岁的孙虹是全职妈妈,自从秋季抢到了文化馆的舞蹈课后,每周六晚上,她都会神采飞扬地出现在舞蹈教室。她笑称:“现在家里的学习氛围可浓厚了,婆婆在老年大学学声乐,一回家就吊嗓子;小孩在少年宫学小提琴,咿咿呀呀的声音不断。 ” 

终身学习的浪潮澎湃翻涌、从未停息,夜校只是潮水中的一艘邮轮。青年夜校的拔地而起,为城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样本。我们的城市,该如何为追梦人点亮一盏深夜的灯?

11月17日晚9时,记者走进建邺区图书馆,这是全市唯一一家24小时开放的区级图书馆。工作人员透露,今年馆内座席已经从123个增加到226个,依旧供不应求。

10月12日,南京江北图书馆“夜书房”正式开放。实际上,在开馆筹备阶段,“夜书房”并不在计划内。图书馆试开馆后,市民纷纷呼唤“夜间自习室”“24小时自习室”。相关部门迅速拿出方案并推进落实,不过两周时间,“夜书房”从无到有! 

当“到博物馆去”成为年轻人的生活风尚,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朝九晚十”的延时服务,努力打造秦淮区第一家夜间博物馆……

让求知的心徜徉学海,让城市的夜充盈文化,南京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邱建新表示,南京青年有兴趣培养、素质提升的内在需求,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给应该多样化、多元化甚至“碎片化”。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部门可从“政府端菜”向“市民点菜”转型,精准对接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通过政府购买、提供公共场地或者补贴政策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