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网红”烘焙店店主,到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人……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家底中的家底”“基本盘中的基本盘”,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创新、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7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不起的小店”系列报道,展示江苏个体工商户在创业之路上的好经验好做法,也展现江苏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暖心”举措。
在茶田“画”出一幅“七色彩虹图”
几片茶叶繁荣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活一域经济。11月25日,记者来到了镇江市丹徒区高资茗缘企业管理中心,总经理汪月霞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起她的“茶叶王国”。

“这片区域种的是雏菊、下边种的是白茶,上边黄色的、紫色的那些区域代表着‘彩虹’,就是说以后这个基地可以作为摄影基地、婚庆基地、体验基地等,旁边种的是桃树,在春天的时候就更加漂亮了……”汪月霞介绍道。记者站在规划图旁边,看着这片“心形”形状的茶园,不免心生疑问:一片茶园,内藏这么多“乾坤”?
随即,汪月霞带领记者来到了制茶车间。“为了让茶叶品质更高,我们采用现代化采茶机器提高采茶效率的同时,还使用了高水平无菌制茶车间。”除了泡好的“金香玉”茶之外,汪月霞又拿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产品,有抹茶冰激淋、抹茶饮料、茶叶点心等茶叶制品,让在场的众人非常惊喜:茶叶都能“玩”出如此多的“花样”!
汪月霞坦言,她和茶叶的缘分是“注定的”,她的父亲就是一位老茶农。2002年,她辞职回到家乡,来到自家的茶园,边帮父亲打理茶园,边刻苦钻研茶树种植技术。“当时,茶树种植还很原始,由于种植数量和品种有限,没有形成规模,即使茶叶产量高,也很难有个好的收入,大部分利润都进了茶叶商口袋。”汪月霞说,这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又维持了10多年。
2013年,经过10多年的“沉淀”,她决定改变传统的种茶制茶工艺,自己创办了丹徒区高资茗缘企业管理中心,在村里承包了200亩荒山,开始了茶叶的规模化种植。转型之路异常崎岖,但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经过不断尝试,她知道了什么是绿色产品,自己要种什么样的茶树。她吸取之前的教训,在种树之前,先找来农科站的专家帮助化验土壤性质,根据土壤的酸碱度选择肥料,并且用环保的、适合土壤习性的菜饼作肥料,防治茶树病虫害也使用了高效低毒的农药,让浙农系列、白茶1号等品种的生长“如日中天”。同时,她引进了一批先进制茶设备,从茶叶选料到成品装箱全程自动化,有效提高了茶叶制作成效和工作效率。
由于夏秋茶的价格普遍较低,人力成本和茶叶售价是倒挂的,因此十多年来大家基本不采夏秋茶。但是夏秋两季的茶园里,不断冒出来的嫩叶被“浪费”了,汪月霞感到非常可惜。“是否可以做成抹茶?”有了这个想法后,2018年,她在全市率先尝试使用夏秋茶叶生产抹茶,将夏秋老茶叶变废为宝。
“抹茶制作并不简单,光是把茶叶嫩芽上的‘筋’抽掉就是一道复杂工序;并且抹茶的研磨温度要求苛刻,不能超过40摄氏度,以更多保留茶叶的有效成分。”汪月霞说。她联系到南昌大学的一位专家,并获得技术指导,拿出积蓄成立镇江市水木年华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购买采茶机械,并斥资1000多万元购买整套抹茶制作设备, 2019年公司成功生产出第一批抹茶。抹茶研制成功,茶园的夏秋茶就利用起来,夏秋两季分别采摘两茬,且不会影响次年春茶产量。
为了提高茶叶附加值,她一方面要求茶农不断优化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引导茶农注重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名优商标,先后申请注册“水台月芽”、“水月雨”商标,并成功申报了镇江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
在茶叶领域“攻城拔寨”的同时,她带领村民同致富。早在2010年2月,她就倡导并牵头成立了镇江市丹徒区茗缘茶叶专业合作社,首批就有120多户茶农加盟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茶园管理、原叶收购、茶叶炒制、推广销售于一体的合作格局。如今在她的带动下,800多户村民由传统农业转入高效农业,解决了1900多个农民就业。
“我现在做茶叶,是要把产业融合做起来。我现在不光要做传统喝的茶叶,还要把茶叶变成吃的、饮料,甚至做成化妆品、护肤品;同时,我正在把茶园打造成像彩虹一样的‘七彩茶田’,可以作为摄影基地、婚庆基地,甚至可以做研学游,极大地将产业拓展开来,实现多方位增收,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汪月霞介绍,目前,茶业的经营收入也从当年的5万元到如今的1239.94万元,茶田亩均产值从当年的3000元提升至近9000元。
20余年的坚持,汪月霞的“茶叶王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她先后获镇江市丹徒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第四届江苏“百名诚信之星”、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镇江市十佳新型农民”等称号,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花海”里走出来的“花仙子”
南京的南部,历史上就以花木繁多而著名。如今,在这片“花海”中,走出了一位“花仙子”——南京风尚园林花卉公司总经理尚凤霞。

11月26日,在尚凤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她的木华园。一进大门,正中间是一座阳光房,房间里种植了很多花卉植物,有夏威夷竹、绿箩、天堂鸟等;在阳光房的左侧是综合大厅,有一些游客正在欢快地聊天;旁边的厨房里,厨师正在烹饪,飘香四溢,好不欢快!此外,还有散养的鸡鸭鹅在奔跑……说是一片花园,但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座休闲胜地。
不一会,在高校工作的刘先生来到这里向尚凤霞订酒席。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女为此还有了一番争论,“我儿子说选在金陵饭店或四川酒家,场面气派,可饱眼福;我女儿则说,不如家庭农庄有新意,韭菜是现割现炒,鸡鸭是现宰现烧,食料不仅健康安全,而且新鲜感十足。”后来,刘先生拍板,酒席选在尚凤霞的家庭农庄!
作为土生土长的花神庙人,尚凤霞对生养她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告诉记者,因为一句话,她辞去了高薪职位,回归故土,当起了“卖花姑娘”,从此改写人生轨迹,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花神庙曾是江南重要的花木种植基地,但是此前一度凋零,曾经的盛况已经不再。“当年,由于我有一些人脉,就想着帮老家的花农介绍生意,可惜总不能如愿。”尚凤霞表示,用“真是会种花的人不懂销售,会销售的人不懂种花”来形容当时的情况,一点都不夸张。但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让她萌生出了振兴花神庙花卉产业的想法。“带着要把花神庙花卉传承下去的决心,我决定改行!”
不靠天,不靠地,这样才是真好汉!尚凤霞开始了“花卉梦”。“当年,我的第一个花卉大棚盖在山坳谷地里,那里四周空旷,晚上一片黑暗,每天我都独自一人在大棚旁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值班,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尚凤霞说。
2009年,她尚凤霞成立了凤尚园花卉销售中心,在她的带动下,不少拥有多年种花经验的当地花农加入了进来,这让她信心大增。
“我们的第一单客户是南京某知名品牌餐饮,当时为了服务好客户,宁可不赚钱。”尚凤霞介绍,她每月将客户租赁的植物更换70%。“培育一盆花成本可不低,租给客户却只有一天一盆五毛钱;有的植物花期短,不易养活,有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但我觉得,被客户肯定远比赚钱重要。”她真诚的态度,得到认可,各种订单纷至沓来。
从3人起家,发展到现在,尚凤霞已经拥有了将近30多人的团队。“我们现在有一个50多亩的农场,一个1600多平方米的配送仓库,一个团购小程序。在销售自家农产品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已为近万户人家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并得到很多客户长期复购。”尚凤霞介绍,通过科学种植养殖生态化,线上订单接单无界化,物流配送全城便捷化,线下体验消费多样化,微信小程序操作智能化等多种措施,她的花卉园越来越受到客户追捧。如今,她的固定客户已有200多家。
农副产品农药超标,存在安全隐患,对百姓的健康构成不小的威胁。尚凤霞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为百姓健康提供保障,也为家乡出一份力,于是,她毅然把花木营销中心交给她的儿子来经营。“我就在花木营销中心附近租下大片土地和水面,办起家庭农庄,种植各类蔬菜、养殖水产品和鸡、鸭、鹅、猪。这些农副产品,由于安全、卫生、新鲜,加之售价公道,吸引了众多城里人来此旅游消费。若想节假日来此聚餐,还得提前预定。”尚凤霞说。
疫情之后,尚凤霞开始正式把花卉园和农庄、电商结合起来。“我们的农庄种了好多蔬菜,同时也养了好多鸡、鸭、羊、鱼、虾,原来这些东西都不做线上售卖,只是为了给客户休闲体验,疫情之后我们就做起了电商。”尚凤霞介绍,刚开始做电商卖农副产品的时候不太顺利,但是通过两三年建立的很多微信群以及之前的老客户,顺利将电商之路“铺”起来。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忘记挖井人,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人。”尚凤霞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一定要把这个农业做起来,一定要养一些优质的东西奉献给社会,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