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洪泽区坚持工业强区、旅游富民“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人才+文旅”融合理念,聚焦“一堤两湖”生态资源优势,将人才资源作为推进文旅产业的核心支撑,走好人才振兴与文旅融合携手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全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洪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加祥说,文旅产业发展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政府搭台开展校地合作、招才引智等工作,既能不断加快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步伐,补齐文旅企业的人才短板,又能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校地合作建“智库”,激活发展新引擎。洪泽区注重搭建更多集聚文旅人才的平台载体,与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签订了深化文旅创新与实践合作协议。依托洪泽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蒋坝螺蛳节、西顺河牡丹节等,打造文旅发展共同体。实现共育文旅精品项目、合作开展文旅创新实践活动、提升文旅产业影响力,建设了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白马湖菊花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蒋坝螺蛳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农科院西顺河牡丹特色农业产业园等,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下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去年以来,该区以校地合作为主要模式借智引智,多次邀请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3名文化领域专家,参与到当地文旅产业建设等项目中。
“校地合作为洪泽建立起文旅人才共享机制,形成了广泛的人才资源库,为地区文旅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外脑’支持。”洪泽区委人才办主任叶亚堂介绍,对于洪泽区而言,校地合作能够对相关产业形成有效支撑,持续汇聚最新的科研成果,并逐步转化落地,促进地方产业优化升级。
人才集聚汇“智谷”,提升发展新动能。为吸引优秀文旅人才到洪泽就职、创业,破解文旅产业人才短板问题,洪泽区组织开展“爱我家乡·洪雁回归”大学生返乡系列活动,实现求职招聘双方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有37家文旅企业提供包括餐饮服务、民宿管家、新媒体运营、平面设计等岗位569个。
以能力素质提升作为人才建设的主要方向,立足淮阴师范学院、洪泽中等专业学校等本地院校,加大文旅赋能教育教学研究,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实施“实践+文娱+文创”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乡村带头人、职业农民、乡村党政管理干部等文旅赋能、文创乡创骨干人群深入文旅一线参观学习。同时聘请国内文化旅游业界专家、资深文化旅游达人,为涉旅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和企业负责人、一线员工开办旅游管理、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务服务、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输出一批在理论研究、新闻宣传、出版媒体、文化艺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今年以来,完成文旅类职业技能培训175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8人。
农文旅融合启“智囊”,探索发展新路径。“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提升、文化创意的挖掘与营销、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需要一大批高层次文化人才的智力支撑。”洪泽区老子山镇党委书记贝怀强说。
老子山镇围绕镇村保护与更新、文创产品IP设计等多条赛道聘请了6个专业设计师团队,依托温泉、古村、古寺庙等特色文旅资源,以“打造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为主题,重点建设览大湖、品美食、沐温泉、入古寺、访龟山5大文旅项目,成功建成集休闲旅游、亲子体验、生态居住于一体的高端田园综合体,成功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龟山村、中国水上传统村落新滩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安淮村。
今年上半年,洪泽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2.6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3.5%,带动本地4万多名农民就业。因为有了人才的“点金”支招,该区巧妙而有效地将乡村特色文化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达到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让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