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苏轼真迹证实应是“浮海一粟”

“沧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语,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

《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便写于首次游览赤壁时,目前现存唯一的亲笔手书,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前赤壁赋》,可见原文写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并非是沧海一粟。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研究学者曾推测,可能是“沧”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才会在传抄或出版印刷过程中误植。

报道认为,从语意来看,“沧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浮海一粟”则是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显然后者更具意境,也更加合理。对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坦言,可能是后世抄写错误,但其实上述两者意思都说得通,目前通行最多的版本是“沧海一粟”。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去年8月就曾刊发文章《<赤壁赋>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提到,与世传刻印本《赤壁赋》中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不同,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食”。

文章认为,其实两处异文是文本传抄过程中因草书形似造成的讹误。通过对苏轼的语言使用习惯及文本意蕴的考察来看,手书墨迹本应该更符合苏轼文章本意,这或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责编:焦贤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