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夜校的兴起,是年轻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黄须珺

近日来,夜校这个自带年代感的名词在这个冬季出圈,各类课程的名额被“秒杀”,下班后上夜校的生活方式也在社交媒体中强势“出圈”,有的年轻人还“蹭”起老年大学。来自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点评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夜校的火爆是社会回馈的一个良性循环信号。

夜校的火热折射着年轻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夜校的多地开花则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年轻人旺盛求知需求、主动“沉”下去的决心。建设学习型社会,“平价知识”不可或缺,这是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之外的有益补充。

夜校缘何成为年轻人“新宠”?一方面价格亲民门槛低,且质量有保障。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课程为例,花500元学费,就能听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等名家大咖授课12节,一节课差不多花费两杯奶茶的钱,可谓性价比“拉满”。不少年轻人坦言“为了快乐而学习”,用上夜校对冲工作焦虑、尝试较低成本在众多兴趣中“试错”、扩大社交圈子……另一方面,夜校离家近,更便民。无论是上海的市民夜校还是北京的老年大学,在各个区都有教学点。此外,双减政策下不少学科类培训转向成年人培训,市场需求之大可谓是一片“蓝海”,促进了夜校的规模发展。

夜校“一课难求”启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要关注“一老一少”,也应为中青年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填补空白。夜校机构要回应新时代产业工人继续教育需求,因需施教,更多地涉及管理类、素质类、文艺、技能类等细分市场。同时创新课程模式,除采用集中授课、案例式教学外,开设非遗、品酒、方言等兴趣式充电课程及破冰拓展、主题沙龙等互动式实践。政府在做好引导和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夜校火爆现象进行政策层面的探讨,并研究出台相关措施,以便更好地在政策、财政、人才、场地等方面向“平价知识”倾斜,用真招实策帮夜校把“校门”开大点,鼓励更多公共文化场馆开设公益类课程,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对外开放,用公益和普惠的“双轮驱动”,让高质量的“平价知识”更普及。

夜校的兴起,说到底,是时代与个人“节奏”的重合。如今夜校成了“年轻人的少年宫”,夜校快速发展的背后还需不断优化课程,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让更多市民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时间,从而为早日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