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高淳桠溪中学古银杏美了600年,银杏精神代代传承

又是一年银杏黄,满树“尽带黄金甲”。在高淳区桠溪中学老校区内,一棵600多岁古银杏树迎来了最美的时节。它不仅是一棵古树,还承载着这片土地的传奇、历史和精神。

一棵古树,一段传奇

桠溪中学老校区位于桠溪街道与溧阳市上兴镇交界处、桠汤公路旁,这里曾是一座古庵。民国《高淳县志卷十三·寺观》记载:东陵庵“在县东南七十里,洪武间建,咸丰间贼毁,同治六年重建”。

据高淳退休干部夏孝栋编写的《桠溪传闻轶事》一书介绍,相传在明洪武年间,孙宏瑞创办东陵庵,苦于资金短缺,难以“大兴土木”。一次,他和师弟在开垦山地时,挖到了一块石板,发现石板下藏着满满一缸银子,于是就用这笔银子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因靠近溧阳汤桥的东陵村,遂取名“东陵庵”。为了记住得银之地,孙宏瑞翻山越岭,找来一棵银杏树,栽种在埋藏银子的坑内作为标识。

数百年来,银杏树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如今,树高达35米,树围3.2米,树冠直径20多米,枝繁叶茂、古朴幽雅,年年开花结果,成为高淳境内古银杏之王,被列为南京市一级古树进行保护。

一棵古树,一部校史

桠溪中学创办于1936年,成长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古银杏树见证了学校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桠溪中学的前身是‘光华补习班’,1936年10月在溧阳汤桥集镇上的‘冯记茶馆’开办,创办人名叫把天保,是溧阳把家村人,毕业于安徽大学教育系。他在爱国士绅的支持下,联合几名热血青年,招收了30多名失学学生,为他们补习功课。”桠溪中学校长王桂生介绍说,后因日寇侵扰,学校被迫一次次迁移,曾经四易校名、五迁校址,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1940年下半年,在桠溪的东陵庵创办了‘私立国华初级中学’;1944年8月,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又将学校搬至西舍村,更名‘县立国华初级中学’;1945年重返东陵庵复校,1953年更名为‘桠溪中学’。”

“抗日的烽火,映红我们的校旗,桠溪河畔,响彻着救亡的歌声,肩负历史重任,我们相聚在白果树下……”20世纪90年代初,在为迎接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开展的歌咏汇演中,桠溪中学以古银杏树为背景,由教师刘少荣作词、杨春作曲,创作了《我们相聚在白果树下》这首校歌,记载了学校的革命岁月,展现桠溪中学师生的爱国心、报国情。

“桠溪中学校歌《我们相聚在白果树下》,旋律高昂、铿锵有力,充满着革命斗争的豪情,把人们的思绪引进了充满硝烟的抗战岁月。80多年前,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古银杏树也见证了这一切。”王桂生说,桠溪中学师生一直没有忘记学校在抗战中诞生、在抗战中前进的历史,古老的银杏树下,一批批师生相聚在一起,为了美好的明天接续奋斗,古银杏树已成为学校的标志与象征。

一棵古树,一种精神

初冬时节,古银杏树溢彩流金,摇曳满树的金黄绽放出最美的姿态。如今的桠溪中学已搬迁新址,只有古银杏树带着历史的厚重,依然守护在老校区,保留着学子们的青春记忆。

“这棵古银杏树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力赞美。你看它,春天绿意养眼,夏天送来绿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笑傲霜雪,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色,全身都在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这就是银杏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桠溪中学教师陈宁剑又徘徊在古银杏树下,在他的心目中,银杏树闪光的品质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读懂了银杏树,就读懂了人生。”

古银杏树美了600多年了,桠溪中学师生们一直“宝贝”它、弘扬它。20世纪90年代初,曾有私企老板出价30万元买它,但师生们都没有答应。这么多年来,一直安排专人维护、保养。

2017年,桠溪中学易址新建,在位于桠溪集镇的新校区还专门栽下了30多棵小银杏树,继续传承着银杏文化、银杏精神。“我们要唱响新时代《我们相聚在白果树下》的校歌,扎根桠溪这片热土,办好百姓家门口的百年老校。”王桂生表示。

通讯员:韦东宁、高晓平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