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聚焦江苏文库|《风土记》,1700多年前的江南民俗图景

端午吃粽子,七夕看星河,重阳插茱萸……这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传统民俗,但你是否知道这些民俗已有多少年历史呢?“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苏文库·史料编》中,收录有《阳羡风土记》一书,其中清楚记载,至少从六朝早期开始,江南地区就形成了这些丰富的民俗。《阳羡风土记》(文中简称《风土记》)的作者是宜兴名人周处,也就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他不但是一名回头的浪子,屡建奇功的名将,更是一位为江苏文脉留下重要著述的学者。

周处除三害。

千百年来,周处一直是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的典型,被一代代国人传颂。真实历史上的周处是什么样?《江苏文库》出版的《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一书中写道,周处(236—297),西晋将领,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蛮横强悍,祸害乡里。当地义兴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宜兴)百姓称为“三害”。有人劝说周处为民除害,去杀猛虎和蛟龙。周处上山杀死老虎,下河斩杀蛟龙。为了改过自新,周处又去吴郡拜访当时的著名学者陆机、陆云。陆云勉励他朝闻过而夕改之,立定大志,尚有前途。自此,周处励志好学,言谈忠信,成就了“周处除三害”的佳话。

吴国灭亡后,周处在西晋王朝历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御史中丞等职务,在地方官任上,有安抚教化的治绩,在朝中他又以正直出名,纠劾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也遭到周处的纠举。西晋元康六年(296),西北少数民族氐羌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十一月,晋朝任命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元康七年正月,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今陕西乾县)。对周处怀有怨恨的司马肜令周处仅带五千兵力发动攻击。周处力战而死,死后赠为平西将军。

《阳羡风土记》。

周处是一名武将,但在文学和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史料记载,他撰写有《默语》《吴书》,可惜都已散佚。他所著的《阳羡风土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之一。

宜兴地方志学者刘全忠告诉记者,《隋志》称周处的《风土记》有三卷,《旧唐书》称《风土记》有十卷,但原书已经散佚,部分内容被《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引用,散落在这些典籍中。清代学者王谟、章宗源、金武祥等均对《风土记》进行过辑补、校刊和考证。清嘉庆年间,王谟从十九种古籍中抄出《风土记》内容九十七条,收入其所著的《汉魏遗书钞》中;光绪年间,江阴金武祥在王谟所收集的《风土记》的基础上,加上若干条从其他书采集而来的《风土记》散落内容刊刻出版。《江苏文库·史料编》就收录了金武祥所整理的这部《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刘全忠介绍,《阳羡风土记》所记载的内容涉及亭邑、器服、物产、草木、鸟兽等等,是宜兴以及附近地区一部风土志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景定建康志》、明代的《洪武苏州府志》《嘉靖吴邑志》都引用过《风土志》。清代学者严可均如此评价《风土记》:“古地说《山海经》《水经》外,此为最旧,《三辅黄图》《华阳国志》并出其后。”章宗源认为,《风土记》“文言美词,列于章句,委屈叙事,存于细书”。

今人翻看《阳羡风土记》,能够清晰窥见1700多年前宜兴的山川城郭、物产草木和民俗风貌。此书如此描绘阳羡的山川形胜,“阳羡邑者,盖吴郡之名,境则平坦,高阜冈若伏龙也”“阳羡本名荆溪,吴郡郡境,震泽之会也,其地理则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

重阳佩戴茱萸的民俗在《风土记》就有记载。

书中写道,元旦这一天,江南人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薰炼形。五薰,五辛也,所以发五脏之气。庄子所谓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五辛,就是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吃五辛盘,是一种古老的新春食俗。端午节,东吴西晋时期的宜兴人就已经吃粽子,书中称为“鹜角黍”。此外,人们还要“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七月初七夜,女子“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九月九日重阳节,“此日以茱萸烈气成熟色赤,折其房以插头髻,云辟恶气而御初寒”……《风土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春节、端午、七夕、重阳等民俗对后世影响很大,有的甚至至今流传。

宜兴周王庙周处塑像。

江南多雨,《风土记》中对不同时候下的雨也有不同的称谓。春月名叫“榆荚雨”,夏至的雨名叫“黄梅雨”,仲夏常有大雨,就被称为“濯枝雨”。仲夏时节,从东南方向常常刮来大风,书中称之“黄雀长风”,很可能正是如今人们常说的台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