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智见·中国大运河|加快大运河文化带绿色航运与“1+3”功能区融合发展

大运河航运自南向北贯穿“1+3”功能区,即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绿色航运与“1+3”功能区融合发展,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的实践探索。

从功能定位上推进大运河绿色航运与“1+3”功能区融合发展

大运河经过千年的运营,其经济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要提升大运河航运物流价值,推进以江海联运、海河联运为特征的水水中转系统,加强大运河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协作,构筑通江达海、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物流走廊,发挥运河运输效应,带动沿海腹地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绿色航运”,在航道整治中引入生态理念,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沿线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坚守绿色生态效率标准,结合“1+3”功能区规划,优化大运河临港产业布局,走生态、节能、高效、现代之路,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当前,重点围绕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结合京杭运河江苏段实际,围绕航运基础设施建设、航运技术装备建设、航运组织体系建设、航运管理系统建设,推广大运河绿色航运复制示范区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从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双重推进“1+3”功能区融合发展

一是建设生态友好的大运河绿色航运基础设施。优先采用对生态影响较小的航道整治技术与施工工艺,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新材料、新结构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加强疏浚土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绿色港口创建;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强化主要港区与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的连接,打通港口集疏运“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广清洁低碳的大运河绿色航运技术装备。加快推广岸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LNG、太阳能在大运河航运中的应用。持续提升船舶节能环保水平;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机械设备和港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是创新节能高效的绿色航运组织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运输组织方式。以集装箱、商品汽车铁水联运为重点,深入开展铁水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推进铁水、公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水运融合发展。四是构建环境共生型的航运管理系统。加强大运河绿色航运法规标准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运河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强制性标准。加强港口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加强节能环保监管,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绿色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大运河航运领域的转化应用,制定发布大运河绿色航运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优先支持重点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找准重点,率先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要及时推动绿色航运的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标志性成果,实现绿色航运的阶段性突破。例如,要积极巩固在LNG船舶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此,要以京杭运河水运应用LNG示范建设为抓手,加快LNG船舶改造步伐,研究在内河水上服务区等区域设立加气站,稳步推进船舶应用LNG清洁能源。实施一线老闸改造,实现老闸改造的全面突破,彻底解决老闸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问题。针对生态环保问题突出的小码头众多的问题,推进沿线零散分布的小码头整治,打造一批规模化、现代化的内河港口作业区,促进内河港口集约化发展,提高岸线利用集约水平。再如,近年来,京杭运河江苏段在集装箱运输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有效经验,在取得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在未来可进一步强化举措,实现内河集装箱的新一轮突破。发展岸电是绿色船舶的重要保障,应大力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完善船舶检验法规和建造规范,积极推进新建船舶建设岸电受电设施,鼓励既有集装箱船、客滚船等客船改造岸电受电设施。

胡国良 张军(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