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这届年轻人开始“登报结婚”,纸短情长的浪漫你怎么看?

“征婚启事”不新鲜,“结婚启事”你听说过吗?近日,“90”后邓小姐发现自己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篇帖子突然火了,起因是今年10月领证的她在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结婚启事,不仅点赞转发不少,还有许多网友留言问“怎么登报”。年轻人为何爱上这种复古的官宣形式?大家又如何看待这种纸短情长的浪漫?

一网友登报结婚引关注,不少人询问“怎么登报”

邓小姐是南京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和先生是在今年的1010日领证结婚的。“当时选择在扬子晚报上登了我们的结婚启事,分享到朋友圈并发到了社交平台上,本来只是想留个纪念也没太放在心上,没想到已经过去一阵子了帖子火了,好多网友留言问‘怎么登报’,看来大家对这种形式都很感兴趣”。

邓小姐告诉记者,此前自己周边的同事和朋友并没有类似的操作,她是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有网友这么做觉有挺新鲜挺有创意。“我在淘宝上搜索了一下,咨询了一家店铺,觉得价格可以接受,就在领证前5天下单了。”邓小姐透露说刊登一则结婚启事的价格是120元,还有比较花哨的包括可以定制,但是价格比较高就没有选,“我觉得就是一种仪式感,有就行了也没必要为此花大价钱”。

邓小姐事先没有告诉先生,而是选择领证当天给了先生一个惊喜,“他当时看到报纸一下子就懵了,确实又惊又喜”。小夫妻后来还把报纸拿给双方父母看,老人也都觉得这种方式有心意又有新意,“他们本身就是纸质一代,对白纸黑字有感情,嘱咐我们一定要保管收藏好”。

邓小姐说她打算把这“一纸证明”裱起来,以后还可以给孩子看,“对婚姻更多了一份敬畏感,在网上看说这其实是一种很传统的方式,早就有了,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多份报纸推“结婚登报”服务,可直接网上定制

邓小姐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喜事登报经验和流程的帖子、视频获得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发现,除了扬子晚报,新安晚报、长沙晚报、楚天都市报、深圳晚报等今年也都陆续推出了“结婚登报”的服务,而且不需要本人去现场或者打电话,网上下单,经审核完成,即可刊登。对这种传统方式感兴趣的人还可以通过支付宝上的一个小程序注册,然后根据提供的模板输入个人信息并选择一份报纸,费用从上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记者在淘宝上搜索相关服务,也有不少店铺提供“结婚登报”的服务。其中,一家人气比较旺的店铺近期下单人数达到了300人,据客服透露,需求者多为“90”后甚至不乏“00”后,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像有一些比较热门的日子,客户甚至会提前一两个月预订”。

记者注意到,结婚启事的行文都很简单明了,包括新人的名字和日期,大致内容为“某某先生与某某女士在哪一天正式结为夫妇,特此登报,敬告亲友,亦作留念”。当然除了这样的大白话表述,也有不少新人选择了定制版本,除了古典唯美的行文,还附上新人的照片,十分喜庆。

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这种形式的肯定和喜爱:“原来结婚还能登报,以后可以和孙子炫耀当年爷爷奶奶结婚可是上过报纸的”,“这不比发朋友圈好玩多了”,“满满的仪式感,又相信爱情了”。

结婚登报曾风行一时,专家:这是纸媒带来的社交仪式感

都说“流行是个圈”,其实,结婚登报这种很有年代感的形式早在民国时期曾风行一时。当时国内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制度并不完善,于是,结婚时在报纸上公示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一来知会了远近亲友;二来拥有一定法律效力日后可以作为凭证;三来报纸便于长久保存,更具纪念意义。

有资料统计,翻开上世纪40年代的《大公报》,几乎每天都有一到两条这类启事。2013年,一名上海网友曾发文求助,试图寻找外公外婆刊登在报纸上的结婚启事。网友们纷纷转发接力,最终在上海图书馆的帮助下,这对老夫妻找到了当年喜结连理的印证——一份刊登在1945年《和平日报》上海版上的结婚启事,让很多人动容。

“纸媒带来的社交仪式感很难替代。登报结婚作为一种‘回潮’的官宣形式,将报纸从原来的传播媒介向社会媒介进行了转化,同时纸媒行业创新也跟年轻人追崇浪漫新颖的想法契合,在社会传播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讲师曹流芳认为,纸媒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录传播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内核。登报结婚的方式是民国时期所特有的结婚仪式感,如今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体现了传媒行业特有的浪漫仪式感,“同时它也作为纸媒在新时代的一种创新路径,让纸媒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该现象背后是年轻人流行的“社交货币”,对行业有所启示

虽然“结婚登报”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但也有人表达了不同观点。在南京一家企业就职的张果(化名)计划年底和女友领证结婚,他说此前并没有关注相关新闻,并表示自己不会选择这样一种官宣方式,“这更像一种更大范围的朋友圈官宣,日子是自己过的,不需要过给别人看”。网友“粉嘟嘟”认为这种行为有点“作秀”,“而且万一以后离婚了太尴尬,简直‘社死’”。

“除去大家想追求仪式感的因素,这种形式的关注度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的,传播力甚至不如新人婚礼现场发布的朋友圈或者vlog。如果是出于留存的目的,电子云盘的效果可能比容易泛黄模糊的报纸更好一些。”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贡其力认为,这种定制化的登报官宣可能流行一时,但很难成为潮流。

也有专家表示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年轻人中流行的“社交货币”,可以带给行业一些启示。从白酒加咖啡的意外搭配,围炉煮茶的传统回归,citywalk城市漫步的慢节奏个性化,再到喜事登报的推陈出新,每隔一段时间,年轻人各种火出圈的行为,一方面不外乎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更多需求,特别是从物质需求延伸扩展到精神文化的满足;另一方面如果注重琢磨个中规律,着力创新升级服务体验,对于各行各业来说,蕴含着广阔的机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实习生 赵轩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