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日报财经讯 12月5日,在太仓市新市民金融惠新矩阵发布仪式上,省内首个新市民金融服务平台——娄城新市民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新市民涂浩铭在该平台上,仅用时5分钟,不仅第一次看到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信用分685分,而且获得授信33.6万元,同时成功申请到15万元、12个月期限的数字人民币贷款,利率仅3.85%,担保费451.23元。他也成为太仓市首个获得“娄城新市民创业贷”的用户。

2016年,涂浩铭随家人从江西来到太仓做铝材生意。今年3月8日,25岁的他,拿出20万元积蓄,注册了一家餐饮店,主打炒饭外卖,每月平均销售8000-9000单,每月流水10万元左右。“我想多赚点钱买房子,在太仓安家定居,这段时间外卖生意还不错,想着扩充一下门面,改善下后厨、添置些桌椅,把堂食做起来。”他说,用这个小程序申请贷款确实挺方便,更没想到信用分这么高,看到的时候还有点小惊喜。

信用分,成为太仓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一大亮点。所谓信用分,其实是由太仓新市民事务中心联合行政审批局等单位,利用大数据赋能而搭建的一套新市民金融信用评价指数。据介绍,信用总分为1000分,包含稳定性指标和个人征信两部分。从占比权重来看,稳定性指标占0.63,个人征信占0.37。其中,稳定性指标是首创,由公安、民政、教育、税务等8个部门的13项政务大数据构成。

“以信用分为代表的新市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新市民自身和金融体系两端供需问题的切入点,探索让新市民和金融机构都得到实惠的路径。”太仓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陈一天说,根据年初做的《苏州县域新市民金融服务调查问卷》(简称“调查问卷”)来看,新市民贷款主要是创业,但创业项目起步多数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而其受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难以提供收入流水证明、缺乏抵押品等资信偏弱、信息缺失等限制,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从调查问卷来看,55%的受访者表示有贷款,32%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目前贷款余额在20万元以上,28%的受访者使用第三方融资平台解决资金难题。贷款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利率和要求过高。

在太仓农商行,新市民客户数量占比为32.9%,其存款余额占对私客户存款余额的比例为10.5%,而其贷款余额则占40.77%。“新市民存款余额明显偏低,在创业创新和消费置业方面的贷款需求又非常强烈。”陈一天说,我们受互联网思维启发,想给新市民群体做“信用画像”,刷脸评分,见分即贷,且是信用贷。
“此前,较少有针对新市民个人的‘信用画像’,而金融机构为了更精准服务,又对此有强烈的需求。目前设定的13项数据,主要根据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需求而设定,首批线上接入了太仓农商行、江苏银行等2家银行、东吴人寿、太平洋财险、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4家保险公司,未来还会介入更多的金融机构,且随着创业贷的用户数据增多及反馈情况,将逐步调整信用维度,使得信用画像更精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一工作人员说,各家银行可根据平台的信用赋分,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给予授信额度。据此,太仓新市民个人贷款最高50万元;创业实体吸纳6人及以上就业的(含创业者本人)最高可获得100万元贷款,贷款利率不超过LPR+100BP。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银行向新市民提供贷款,解决其敢贷、愿贷、能贷、肯贷问题,“娄城新市民创业贷”专门设立了首期2亿元的风险补偿基金,由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费率与新市民信用“积分”挂钩,分为0.3%、0.5%、0.8%三个档次。
据悉,为了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太仓探索建立了新市民金融服务“1+3+N”(新市民事务中心+地方金融局、太仓人行、银保监组+N家金融机构)的工作机制,率先组建地方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
记者从发布仪式上获悉,除了线上金融服务外,太仓市还依托于银行、保险公司等实体网点,设立了12家新市民金融服务站。陈一天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丰富拓展“金融+生活+政务”新市民金融服务场景,持续擦亮太仓金融惠新矩阵品牌,不断提升新市民服务水平,让新市民群体拥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