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至28日,由新华日报社,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区人民政府主办,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清江浦区委宣传部联合承办的第四期“对话清江浦——清江浦发展论坛”在淮安市清江浦区举行。论坛围绕“抢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赛道”主题,邀请了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执行主任张为付,与该区区委书记朱海波及广大党政干部展开面对面交流对话,为清江浦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书记说发展】

聚力抢占生产性服务业新赛道
朱海波
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清江浦区作为淮安的中心城区核心区,2022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511.66亿元,总量占全市比重最高,达22.4%,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占比达三分之一。服务业既是清江浦经济发展最大的基本盘,也是淮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6.10亿元、同比增长8.0%,全区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随着批零住餐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临近“天花板”,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维持高基数上的高增长,特别是传统的商贸业,202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9.01亿元,但增长缓慢,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8%,增长依然乏力。对此,清江浦区在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亟需开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赛道。近年来,清江浦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成功培育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5家,2022年实现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49.59亿元、同比增长37.8%,互联网、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行业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总投资50亿元的黄码港、总投资20亿元的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将在2024年建成运营,360数字安全研究院、浪潮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头部企业项目在此集聚,淮安港市区港区黄码作业区临港产业园成功入选2023年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平台载体提质增效,淮安金融中心已入驻企业约240家,吸纳就业约1.2万人,正在争创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全区累计创成市级服务业集聚区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省级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
今年5月,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带队到清江浦开展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时指出,对当前的淮安而言,总量不足是最大问题,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是最大短板,这也是各县区的突出问题。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城市功能优势、老工业基地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坚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手抓、两促进,更大力度招引链主型、科技型、规模型项目,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体系。这为清江浦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委二届七次全会上,我们围绕更好展示“象征意义”,全面落实“攀高比强 跨越赶超”要求,谋划实施了抢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赛道的目标任务,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奋斗,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30%,更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为推动清江浦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聚焦赋能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清江浦区发挥宁淮集聚区回归后的“1+1”集聚效应,统筹用好淮安国际博览中心等片区存量资产,按照“科技中心+产业基地”定位,着力打造清江浦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清江浦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精准引进数字经济类企业,目前已集聚了360科技集团泛苏北数字安全研究院、浪潮集团工业互联网长三角研究中心、江苏省第二家联合农业创新科技中心等10余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入驻,预计经过3—5年的发展,可实现100家以上企业入驻,每年100亿元以上开票,形成100个以上数字经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进现有重点企业与驻淮高校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发展平台,用足用好人才扶持发展政策,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靶向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招引产业相关联的数字经济、创新研发、实用型技术等专业人才落户清江浦、扎根清江浦区。同时,近期我们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引入社会资本对原阳光湖缔壹街项目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进行了改造提升,全力打造以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数字经济等为一体的阳光湖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发展增长点。
聚焦“物流成本最低”,大力发展数智物流。“物流成本最低”是淮安市委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清江浦区抢占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双赛道”,实现二产、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双提升”的重要比较优势。清江浦区聚焦市委市政府“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中心和粮食储运中心”的定位要求,以大运河沿线单体规模最大的内河港口——黄码港为依托,加快推进智慧物流港、粮食物资储备中心、苏粮益嘉、增力仓储分装智慧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运营、达效,加强与普洛斯等专业企业合作,确保开港就有货源、开港就有航线、开港能满足港口物流服务,实现年货物周转量1800万吨、营业收入50亿元、入库税收2亿元。发挥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邮政长三角北部中心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菜鸟速递(淮安)分拨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构筑中心城区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结合特色商贸集聚发展区建设,发挥天颐、广济、九州通等医药流通企业资源优势,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合作建设药品综合仓储基地和批发物流市场,打造集仓储、批发、零售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医药集散中心,助推清江浦医药产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聚焦集聚特色业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林立、商圈密集是中心城区的特点,也是清江浦区发展楼宇经济的优势所在。清江浦区突出“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特色楼宇”协同发展,“因楼制宜”培育打造一批“金融楼”“研发楼”“创意楼”等亿元楼宇,依托淮安金融中心,聚焦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等金融业态,优化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靶向招引一批金融资源和金融人才汇聚金融中心,全力争创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统筹伯利兹总部科创园等特色园区资源,促进平台公司与专业化园区运营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引进投资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区域功能性中心,推动发展跨境贸易、直播电商、文化创意、数字金融等多元业态,重点打造一批税收超千万元的“垂直开发区”,加快构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楼宇经济发展新格局。
【专家献良策】

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张为付
服务业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四个板块。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要面向生产者,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技术和专业水平,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满足客户的专业需求,促进其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清江浦区作为淮安市中心城区,拥有全市两大核心商圈,区内以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愈加完善,但也面临着与制造业紧密关系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严重,缺乏领军型、链主型企业等挑战。加快清江浦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既要通过创造优质的生活生产环境,吸引人口、技术等要素的转移,扩大经济创造主体规模;还要做实基础性服务业、做好公共性服务业,进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清江浦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城市化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进而推动了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差异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服务业的升级换代。
生产性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清江浦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全区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97家,占全市比重约15%。从企业分布看,规上租赁商务服务业企业36家,其中业务类型较多的是人力资源14家、法律会计6家、国有投资与资产管理6家。
生产性服务业业态集聚态势明显。位于清江浦区水渡口的淮安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入驻企业约240家,吸纳就业约1.2万人,正在争创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成功招引了360科技集团、浪潮集团等10余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推动清江浦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百亿级数字产业园区。
生产性服务业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度发展,也给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城市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供给不足等因素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商贸、文旅等生活性服务业是清江浦区的优势服务业,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成长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大。从载体平台看,目前集聚区建设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加之缺乏高能级的制造业集群,为全区打造高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出严峻挑战。
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本身来看,一是行业结构有待优化。与高端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软件信息、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二是缺乏领军型、链主型企业。97家重点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2022年度营业收入超1亿元企业17家,占比18%,其中年度营业收入超10亿元仅有一家,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区内缺乏自主培育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三是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严重。制造业企业自研自供、自产自销的传统化模式仍然比较普遍,对专业化、品质化的第三方服务业需求不足,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功能载体集聚性不强。中鑫上城等部分楼宇设施老旧、产权复杂、停车等配套功能达不到高品质科技型企业或者较大规模企业的入驻要求。
多方发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密切相关。清江浦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服务于本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服务于淮安全市和周边区域的企业生产。推动清江浦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公共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几个方面发力。
做好公共性服务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性服务业是社会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提高教育水平、普及医疗资源、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激发人力资本的潜力,为其他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要做好公共性服务业,通过提供普惠的教育、医疗等服务,弥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更好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做实基础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是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包括能源、水利、通信、物流等领域。稳定的能源供应、高效的通信网络、畅通的物流体系,是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做实基础性服务业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稳固的基础性服务业能够吸引更多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激发创新动力,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做优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具有属地性特征,要通过便利化消费、旗舰化引领、品牌化标志、专业化服务、全产业链化配套、多元化投资、多模式经营、多品类主体等建设,形成不同主题类型的商圈,满足个性化和便利化的消费需求,打造成清江浦生活性服务业标志区域。要加快御码头街区、1415街区等美食街区建设,有效融合运河文化、美食文化,提升消费档次和品质。完成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品质化提升,推进华润万象城、中海高端商业综合体、中农联华东国际食品、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大闸口文旅集聚区集群区环境提升、业态升级,引导新亚、金鹰、万达、金地提升高端品牌集聚度,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加速向淮安金融中心汇聚。
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取决于产业分工和市场营商环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为工业制造业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清江浦区在促进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推进专业化分工,将产业内分工外部化,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数智化物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楼宇经济高地。和工业制造业企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主体具有轻资产特性,转移成本低,引进成本高。要将现有企业内部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培育和引进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直接服务工农业制造企业。对宁淮双创园数字经济科技产业城、沿水渡口大道、旺旺路汽车产业集中区域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推进以黄码港为中心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打造智慧物流港、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等。
策划:薛莉 孔德信
执行:史以娟 李先昭
整理:张晓蕊
摄影:赵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