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健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的体育公园、运动场馆、健身绿道上处处都有人们运动的身影。国民体质如何测定?如何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在不久前开幕的首届中国—东盟国民体质与健康促进国际学术会议上传来消息,未来,国民体质监测从以“数据采集”为中心,向以“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为中心转变。以“身边化”的体质监测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体质有评估,锻炼有指导”。
什么是体质监测?它与普通的医疗体检有何区别?在之前进行的南京市溧水区首批国家常态化国民体质检测试点工作现场,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戎爱群告诉记者,体质监测与医疗体检在内容、方式、目的和作用四个方面都有不同。体质监测是通过相应的形态、机能、素质测试,如站、握、吹、坐、跳、撑、推等方式,对测试者的力量、柔韧、平衡、灵敏等身体素质进行了解,反映了人体最基本的体质状况,从而预防疾病发生;医疗体检则侧重于人体器质性病变的检查,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诊断疾病。
当天,各式各样的检测设备在现场整齐排开,来自溧水区的数百名居民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正在接受各类项目的测试。“往前推,腿部打直,再来一次……”在成人组测试现场,体质监测的工作人员正认真指导着70岁的居民王巧珍“坐位体前屈”的动作。随后,王巧珍进行了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肺活量、纵跳、握力等检测。现场生成的体质分析和体测报告显示,王巧珍的问题是“骨量减少”。南京体育医院骨科专家孙舒雅提出建议:“多吃含钙的食物,每天坚持晒太阳30分钟,不要隔着玻璃晒,每年测一次骨密度。”同时开出运动处方:“建议进行短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70岁年龄来说,最适宜的是快走运动,每天需坚持30分钟。”
今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正式发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在覆盖人群、项目设置、标准制定、评价方法方面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潇逸表示:“新标准的心肺耐力、体脂率等指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预警意义。同时,将老年人体质测定的年龄上限由69岁延至79岁,可以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测试,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并科学开展健身活动。”
2000年,南京市按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要求,承担了国家下达的全市抽样任务,同年,市体育局赋予市体科所“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职能。20余年来,南京国民体质检测机构已实现了市—区—街镇三级体系化中心(市级、区级)和站点(街镇级)的建设,常年承担体测服务任务的近60家,下沉在街镇的达49个,还包括3家“国家级国民体质检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
戎爱群介绍,20余年来,南京市民参与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服务的人数达到70余万人次,近些年,市民体质合格率稳步提升,特别是在肌肉力量、柔韧性和灵敏素质等方面改善比较明显。但在肥胖与超重、心肺功能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动态、不规律的变化。“未来国民体质监测将不再‘5年一次’,而会更加频繁,希望我们可以把体质监测送到市民身边,监测之后有科学健身指导,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帮助其进行锻炼,锻炼一段时间再进行监测然后再指导,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戎爱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