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8岁学戏,9岁学青衣,11岁登台。说起梅兰芳,人们大多知道他对传统戏曲作出革新,提高了旦角的艺术水准和艺人的整体社会地位,却对他究竟如何革新知之甚少。12月5日,2023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京剧《梅兰芳·蓄须记》走进河海大学,演出前,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党支部书记彭林刚主讲的《梅兰芳对当代文化艺术的贡献》,向青年学子解开了梅兰芳的艺术之谜。

和梅兰芳一样,彭林刚也是一名乾旦(男旦)。长相潇洒帅气的他,唱起经典的《牡丹亭·游园》,竟活脱脱一副春心飞旋的小儿女情态。身姿袅娜,眼神顾盼,手中的那把折扇成为内心情愫的缱绻外化: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段别开生面的暖场献唱让学生们拍起手来,感叹乾旦的魅力,对一届名伶梅兰芳和他传承的京剧艺术,也一下子有了兴趣。

彭林刚告诉学生,和一般艺术不同,戏曲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表演艺术样式,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元素。他说,在京剧发展史上,有两个看似很跨界、其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名人,一个是兰陵王,一个是唐明皇。北齐时期,渴望建功立业但苦于相貌俊美的兰陵王,戴上狰狞面具入阵杀敌、一战成名。兰陵王的面具,后来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变为脸谱,成为角色隐退本我、塑造角色的依托。
至于唐明皇,不仅是著名票友,更是梨园祖师爷。他喜欢看戏、唱戏,也非常懂戏,将皇家园林梨园拿来供戏班子练习戏曲、唱跳歌舞。他还经常编写剧本,亲自上台扮演剧中人物。唐明皇对今天的戏曲艺术仍有影响,彭林刚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戏曲演员上台后通常不直接表演,而是在舞台的某处站定一下、向观众亮相致意。“这个位置叫九龙口,昔日是唐明皇在台上演出的地方,演员走到这儿向皇帝致意,现在依然如此——向观众你们致敬!”

回到梅兰芳——大师对传统艺术终生秉持的敬畏之心和科学态度,使他尊重传统、又质疑成规。“梅兰芳清醒地看到京剧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与古老的昆曲相比,在精致的程度上仍然相去甚远,他依据自己的舞台经验,从身段、唱腔、扮相等各个环节仔细推敲,探究比较优劣,存精华去糟粕。”
梅兰芳的革新首先体现在服装和化妆上。旦角,关键要“美”。以前,旦角的发型多为“两片瓦”,对乾旦脸部线条的修饰性不足,梅兰芳发明了七星片,尤其是贴在腮边直到嘴角的一缕丝发,修饰出瓜子脸般的小巧造型。他妆造技术的日益精湛,使他60岁时的扮相比19岁更加俊美。

在表演上,经由梅兰芳的设计与点化,旦角一变从前“抱着肚子唱”的古板造型,变得姿态丰富、精美含蓄。他将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运用到京剧中来,如《千金一笑》中的“扑萤舞”、《西施》中的“水袖舞”、《天女散花》的“长绸舞”、《黛玉葬花》“锄舞”,将女性的柔美含蓄表现得淋漓尽致。
令人叹绝的是“绝美佳公子”设计的一套指法。《贵妃醉酒》中,梅兰芳通过“观花”“闻花”“掐花”等过程,表现出杨贵妃复杂幽微的心态。在“兰花指”基础上,梅兰芳又创造出“含苞”“伸萼”“迎风”“初纂”“含香”“映日”“避风”“损霜”“露滋”“护蕊”“叶蕊”“醉红”“蝶损”等指法,极尽女性的千娇百媚。“梅兰芳的表演赢得巨大的成功,他展现的旦行之美不仅是美的形态,更是美的意味,达到了唯美的极致。自梅兰芳以降,旦行的地位甚至超过生行,京剧转由旦行挂帅。”


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创新,使他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京剧头牌。彭林刚晒出了一张当年外面挂满名伶招牌的上海天蟾剧院旧影。只见,梅兰芳的名字高高挂在剧院最高处的尖顶上,“头牌”地位由此可见。

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梅兰芳成为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
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应邀去日本演出。1930年1月至8月,他在美国上演了《贵妃醉酒》《刺虎》等剧目,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职员宁愿花掉一个月工资也要购票看梅兰芳的演出。世界最伟大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慕名与梅兰芳相见。1935年,梅兰芳赴前苏联演出,苏联专门召开了座谈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梅耶荷德等艺术大师参加了座谈会,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予以极高评价。

和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开创的表演体系三足而立,构成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正是中国戏曲家梅兰芳的“圆的艺术”。圆的嗓音,圆的调度,圆的身段……在圆之中,京剧艺术形成了一种中和平衡、委婉含蓄、有着内在张力的复杂美感。

“在我心目中,梅派艺术是大道至简的,梅兰芳电影《贵妃醉酒》,我看了不下千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彭林刚说,他所理解的“大道至简”,是气度凝重,感情沉沉,清淡含蓄,富有内在力,唱念做打均登峰造极,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他希望今天的剧团和演员能够进一步继承梅先生的宝贵遗产“移步不换形”,他认为我们现在的一些创新脱离了戏曲根源,步子迈得太大,丢弃了传统,“这一点上尤要向梅先生学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文 赵宇 /视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