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探析印刷传媒的文化属性及育人功能

印刷传媒具备独特的生产工艺、极具传播性的文化内容及价值影响力,在民众价值观塑造和确立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重视印刷传媒工作,是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种重要力量。钱穆先生说过:“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稳固根基和内生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涵。印刷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要实现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应对印刷传媒予以足够重视。

其次,重视印刷传媒工作,是教育立国、人才强国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科技工作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而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和人才。教育兴、人才兴,则国家兴;教育强、人才强,则国家强。要紧紧牵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个“牛鼻子”,扎实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强国战略。印刷传媒院校直接从事文化传媒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印刷传媒通过印刷技术来传播知识、信息和思想文化内容,是集形式与内容、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文化集合体,通常利用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介形式呈现。印刷传媒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物的属性,但其实质则是一种思想文化内容的反映。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劳动主体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则与产品融为一体,形成了有形内容和无形内容的统一。

历史传承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为世界科技和文化作出了宝贵而重要的贡献,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它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录,留存了历史文脉,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

样态多元性。印刷传媒内容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各种思想文化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特征,反映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就此,借助印刷传媒内容便可洞悉不同文化的具体样态和发展状况,有助于不同文化风格和文明形态博采众长、互学互鉴,消除自身文化的消极性和狭隘性,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价值引领性。印刷传媒利用艺术美学等手段,传播知识、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等内容,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助力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给人们带来思想启示,从而促动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这也正是印刷传媒的核心价值所在。

内容权威性。印刷传媒的开源性决定其内容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才有可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传播力,才有资格被凝结在人类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之中。这种权威性归根结底是由印刷传媒内容的科学性、价值性决定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处于一种历史开放性之中。

科学、革命、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马列主义真理通过印刷传媒的隐秘传播,被先进知识分子研读和思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才逐渐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法宝。毛泽东坦言,他一生中读过遍数最多、读得最熟、读得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邓小平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由此可见,印刷传媒所产生的历史伟力足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长历程。

印刷传媒院校肩负着历史文化传承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必须回答“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这一问题。这也正是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

首先,要开发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在“物”的层面实现理论学习与情感升华的双向联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掌握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偏好,精心编排红色教育主题内容,通过产教融合方式设计开发出一套成体系、全系列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增强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和获得感。

其次,要建构教育与服务有机统一的红色文化育人平台,在“人”的维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多重实效。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势。要锚定文化传媒发展趋势和规律,注重红色基因传承,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将红色文化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要敞开校门办教育,坚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将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才质量提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专业、行业特色和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校地、校企、校际的合作,构建起专兼教师互派互学、专业学习与实践学习互相促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全要素、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要以项目制为抓手,研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育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双赢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此,培养高质量文化传媒人才、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王永秋 顾春华 赵文蕾(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