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苏州金鸡湖,桃花岛在阔别3年后焕新亮相,慕名“打卡”者络绎不绝;摩天轮安装施工愈发紧锣密鼓,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音乐喷泉在夜色中随风舞动,市民游客热情不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为附近的金鸡湖街道居民送上“家门口的幸福”。

与“金鸡湖”这一苏州城市名片同名的金鸡湖街道,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新中心”的中心区域,也是展现苏州城市治理水平和精神文明风貌的一扇窗口。街道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以“12345魅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明确36项重点任务清单,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致力打造国际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街道上下对照“夯实基础、整体推进、深化提升”3个阶段实施计划,秉承“进取担当,包容创新,闻鸡起舞,乘风破浪”的精神蹄疾步稳、一路向前,目标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
翻开街道两周年的精彩答卷,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金鸡湖人”,既是“答题者”,用自己的方式写下生动一笔;又是“阅卷人”,置身其中领略“中心的中心”无限风采。“魅力金鸡湖,幸福新天堂”实至名归。
“关键年”做好关键事 架构基层治理体系“筋骨”
今年是金鸡湖街道“12345魅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整体推进之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来,街道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基层社会治理的经络被逐一打通,整个治理体系的“筋骨”稳稳地舒展开来。
在街道层面,三大载体平台是支撑。今年2月,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投用,覆盖街道107项业务职能,链接12个系统和1000多路视频,为基层智治插上“数字翅膀”;3月,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启用,一站式集成综合受理公安、交警、公积金、税务等36个服务窗口,全力打造“金鸡湖政务之窗”;5月,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投用,设置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综合窗口、信访接待4个窗口,统筹群众来访接待、人民调解、心理咨询、社区矫正等功能于一体……载体平台运行渐入佳境,一些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的难事在街道就得到及时解决。
基层治理的触角向社区层面延伸。以矛盾调解工作为例,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之下,立足57个社区的57个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站已全部挂牌,实现全域覆盖。近日,在湖畔天城社区,看到修葺一新的活动室频频被点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站调解员钱存泽十分高兴。此前,活动室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投诉也渐渐多起来。了解到这一情况,钱存泽一面与居民沟通,一面与社区对接,全力协调和督促改造事宜,“这点小矛盾,在社区就能解决”。
作为园区中心城区,金鸡湖街道在居住中心之外,还叠加了行政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功能,业态丰富。商业街区等区域,同样是街道治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今年以来,街道依托园区“SIP安全360”平台强化安全监管工作,形成了街道安委办—社区书记—社区监管网格员及物业服务企业—“九小场所”的四级安全监管机制,已针对1257家“九小场所”开展检查1万余家次,整改隐患422余项。
如今,在首批试行单位之一的星尚邻里商业街,店铺负责人每天都会在营业前、中、后等时段进行自查,并按要求在店内配置消防器材,在店铺醒目位置张贴写有消防安全员、监管网格员、挂钩联系员等信息的安全公示牌,还要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员工只有熟练掌握消防器材使用方法才能上岗。
从载体平台建设发挥实效,到矛盾调解不出社区,再到商业街区消防安全全覆盖……更加合理的顶层设计,让金鸡湖街道逐渐形成了覆盖街道、社区、居民小区以及商业街区等区域的闭环治理体系,在全域范围内汇聚起治理实践的微光,形成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星火燎原之势。
“邻聚里”释放凝聚力 “软硬兼施”提升治理效能
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既要有“硬件”上的载体支撑,更要有“软件”上的精细善治,“软硬兼施”才能聚力破解瓶颈难题。金鸡湖街道把“党建、治理、服务”三者结合,融入城市基层治理大背景中统筹谋划推进。
这两年来,街道立足产城融合的区域优势,以邻里党建为联结点,创新实施邻里党建“邻聚里”工作法,凝聚458家“邻里共同体”成员单位力量,推动区域内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下沉网格,带动休闲娱乐、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等多个领域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渐次提升。
在很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齐备,但如何才能真正用好?走进荣域社区,答案藏在“幸福江南小厨”社区食堂的烟火气中。临近中午,这里逐渐热闹起来,餐台前,卤鸡腿、小炒肉、清炒时蔬等菜品整齐摆放,排队取餐的大部分是老年居民。“两荤两素一饭一汤,加起来才20块左右,比自己做饭方便多了!”68岁的李伟华如今一日三餐都在社区食堂解决,像他这样的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8折优惠。社区食堂还推出增值服务,为小区高龄、行动不便居民免费送餐,为“三高”者定制低糖低盐低脂餐。
不久前,在东湖大郡三期小区,有居民反映,小区西门和南门门楼原设计使用的铝塑板已经发黑变形,内部的钢结构腐蚀严重且部分支架已经开裂,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社区了解情况后,迅速召集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商量改造方案,包括整修门楼主体、改造道闸系统和人行摆闸、优化门口人行动线等。在各方积极配合下,小区的门楼相继完成翻新。类似这样的社区公共设施“焕新”工程,事情虽小,涉及的单位却不一定少。没有好的机制,小矛盾很可能拖成大矛盾。为此,金鸡湖街道党工委指导各社区党组织联合红色物业、业委会、社区民警、社会组织、律所、商圈商户,共同探索“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合伙人之间,签好共建协议书、定好共治项目清单、开好“红色管家”多方联席会、用好“朋友圈”内外资源,齐心协力提升治理效能。
在社区之外,良好的治理机制更加迫切和必要。最近刚刚获评苏州“精品美丽街区”的李公堤文化创意街区,是外地游客游览苏州的必选项,也是金鸡湖居民的高品质休闲乐园。漫步其间,廊桥横卧、桥亭连绵、花石掩映,令人惬意。这两年,街道在李公堤提质升级上动足脑筋、下足功夫:在商圈内全面实行范围责任制,每两公里安排1名城管队员、1名物业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处置,同时还联合相关部门在市容环卫、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联合检查,携手擦亮街区文明美丽底色。
打造“文明实践示范圈”,“圈”出家门口的幸福;打造“金楫蕴文”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城市社区共生长;打造邻里党建“朋友圈”,凝聚基层治理“聚合力”;打造基层智治驾驶舱,实现业务数据全覆盖、系统平台全链接、指挥调度全过程……最近,在推进基层治理的众多探索实践里,金鸡湖街道提炼出15个创新案例,以实实在在的成果秀出硬核“软实力”。

生活圈变成“文明圈” 紧盯百姓需求定制服务
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但最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百姓需求在变,为民服务也应处于动态优化中。如何摸清过程、抓准重点,考验着基层管理者的智慧。今年以来,金鸡湖街道探索在全域构建“邻里党建轮值日—社情民意联系日—社区书记接待日”的“为民三问”群众联系工作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问出民意、答出诚意、做出创意。
坚持问政于民,才能提高政策质量,推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和措施。11月,金鸡湖街道党政领导密集挂钩下沉,指导12个邻里党建片区开展轮值共建活动12场次,围绕“化解信访危机维护社区稳定”“如何促进社区平安稳定”强化交流互鉴。以邻里党建轮值共建为契机,街道党政领导、职能部门深入一线,掌握一手情况,梳理一线清单,化解一线矛盾。
作为街道生活的“第一体验官”,老百姓的建议往往一针见血。“老年居民习惯乘坐公交车去买菜,但前往菜场的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建议优化调整”“斜塘老街是一个时尚休闲街区,但目前餐饮店铺较多,建议再引进些其他业态”……今年上半年,园区“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走进金鸡湖街道澳韵社区,从源头上了解老百姓所需所盼,并针对具体问题逐一分析解答,对当场无法解答的复杂问题详细记录,后续提供解决方案,把“答出诚意”落到实处。
物质文明之上,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未来应该展现什么样的精神文明?今年10月,金鸡湖街道水坊路文明实践璀璨织圈启用,依托园区特有的“15分钟生活圈”载体——邻里中心,以水坊路区域为试点,通过提优阵地、引入资源、共建联盟、培育项目,探索建设水坊路文明实践璀璨织圈,努力打造展示园区精神文明面貌的“文明实践圈样板”。
明年是金鸡湖街道“12345魅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金鸡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平说,街道将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标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以人为尺度,丈量治理的高度;以金鸡湖之名,重新定义城市。“春秋的风,吹醒琼姬的梦,姑苏城东,一片琉璃彩虹;摩登的迷宫,潋滟戏蛟龙,金鸡湖畔,水流淙淙……”伴随着《金鸡湖之歌》的畅想,一个“城市新中心”的中心款款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