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多种策略塑造大运河江苏段的声音景观

2021年5月18日,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计划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文化地标、文化景观等全方位保护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部分,绵延790公里,自北向南流经徐州、无锡、苏州等八个城市。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的古河道、寺庙、古桥、古典园林等历史文化遗存,成为大运河江苏段声音景观的建设重点。

声音景观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可以让人感知声音是如何赋予空间与地方的特殊意义,感受某个地域内文化的、艺术的、民族的、历史的人文属性。大运河江苏段的声音景观主要由自然声音、生物声音、人文声音构成。自然声音是指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声音,包括风雨、流水声等;生物声音是生物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鸟叫虫鸣声、商贩叫卖声等;人文声音是人类开展生产生活时所发出的声音。大运河江苏段包括橹船的摇曳声、镇国寺的钟声、评弹曲艺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声音元素,以及交通声音。

千百年前,往来江南的文人墨客就热衷于用声音元素写意传情。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借箫声表达对江南生活的追忆,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营造着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刘宰的“运河岸,丁夫荷锸声缭乱”描绘了运河两岸忙碌的景象。这些声音元素传递着意义和情感,使江南文化成为一种审美记忆——它与青山绿水的地域风光相关,更与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相连。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以礼乐之“乐”为核心,以生产居住文化、民间艺术、风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务实的同时兼具柔美、富有诗意。

视听交互创新感官体验

在人类的五大感知中,视觉和听觉占据绝大比重。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将声音景观与传统视觉设计相结合,可以为大众提供更佳的审美体验,让城市“有色”更“有声”。茱萸湾是扬州“运河十二景”之一,风景区内的鹤鸣湖动植物种类丰富。景区运用独特的设计,对环境特色音进行正向创造。通过湖区营造水声,并种植大量绿植营造风吹植物声,同时为鸟类、昆虫、蛙类等栖息环境营造生物声。特色的声音景观与绿植、湖区、廊道等视觉景观相互映衬,提升了整体环境的特色,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秀美画卷在此徐徐展开。运河绕古镇,茱萸满湾头,丰富了运河文化的美学内涵。

一座城市因其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而独特,从而孕育出独具一格的美学风格。现如今的城市建设易出现“千城一面”问题,比如在我国南方随处可见江南元素十足的建筑风格,甚至北方也有“塞上江南”“陇上江南”等建筑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忽视了个性的塑造。将运河实景与特色声音景观结合,可以看作城市建设的创新性发展。2021年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的“运河拾遗”实景演出中,参会人员从古运河“运河汇”码头乘游船前往大公桥,伴着水声、河畔旁的叫卖声和欢笑声,享受运河夜景,体验运河两岸沉浸式的小型非遗曲艺实景表演,感受千百年来形成的江南文化。

环境作用创造多元声音景观

人们对声源的感知情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某一声源在一种环境中是积极的、可接受的声源,但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是负面的、不被接受的声源。这类现象被称为环境作用的反映。

徐州新沂运河古镇窑湾对本地“夜猫子集”的商贩叫卖声进行了创新性发掘,提供了开发保护运河文化遗存的新思路。“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这是如今窑湾市集独特的声音景观。明清时期,窑湾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商船聚集于此,便形成了“夜猫子集”。现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存被挖掘出来,打造成了独特的旅游产品,丰富了运河畔的声音景观。这是对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多数情况下,交通工具、机械运作发出的声音易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干扰,被看作噪声。李逸凡曾提出园林声景观的借声、补声、反衬与掩声的设计手法。其中,掩声即通过对声音的设计或是直接的方法对噪声进行阻隔。为减少噪声对运河声音环境的负面影响,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采用“掩声法”,开创了清洁能源商旅游船矩阵,主打“零排放、低噪音、超节能”。古航道内,碧水映晴空,搭载锂电池的新能源船只徐徐驶来,让乘客实现了“超静音”漫游古运河。

声音符号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声音是一座城市的特殊符号,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发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联系。声音生态学把声音风景分为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三种元素,标志音则是地区所具备的特色声响元素或某种文化内容被辨识出来的独特声音。比如,被称作“运河佛城”的扬州镇国寺,其钟声可穿越千里传入人们耳中,成为一种标志音。千余年来守护着一方土地,强化了当地居民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

内蒙古草原的马蹄声、北京城上空的鸽哨声、江南水乡的摇橹声……都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印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印记或将走向消逝。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使带有地方记忆的声音景观得以留存。苏州丝绸博物馆举办过一场“运河上的丝路故事声音展”,二十余条声音中融入了“织机”“昆曲”“白洋湾吴歌”等非遗文化声效,串联起姑苏城内外诸多世界文化遗产、运河十景等重要元素,展现大运河与丝绸文化的故事与内涵。展馆内不仅设置了可现场体验的智能定向音箱,还提供了可扫码收听的“有声口袋书”,让参展者扫码就可以将有声展览带回家。此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展厅用现代手段再现声音景观、演绎古代文明,使体验者化身为古代监水使者游历大运河,或置身喧闹的街市瓦舍,或乘“运河”船只听流动的水声,构建了更为立体的叙事时空。

人文内核赋予声音景观时代价值

声音植根于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核。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一座城市的地方感和历史性,有时候正体现在声音层面。

古诗云“醉里吴音相媚好”。吴方言承载了江南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是中国语言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瑰宝,在碧水晴空、亭台水榭中形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声音景观。苏州市的“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比赛至今已举办十余届,其中“苏州方言”展示环节,鼓励参赛选手通过讲述、表演、说唱等形式,反映苏州地方文化、民俗习惯、时代发展等,充分挖掘江南文化的内涵,讲好苏州故事。这是地域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护区域内声音景观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强化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让吴方言“口口相传”,让江南文化“代代接续”。

江南城市的精神家园的构筑有赖于文化场所的发展。无锡清名桥核心展示园作为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水韵书香”的文化特质,将运河的水浪声和摇桨声配合古朴的建筑和来往的船只,营造了现代江南城市闲适安逸、沿河而憩的生产生活景象,烘托出历史感与商业感并存的街区空间、潺潺流水的场景主题,推动着大运河遗产的活态传承。

以声音景观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化活动也成为聆听和了解一座城市的新渠道,丰富了江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文价值。2022年国庆假日期间,无锡清名桥街区准备了河畔民谣音乐节、河畔脱口秀大会、河畔曲艺大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创意互动H5《听,大运河的声音》,巧妙融入了记者沿大运河采访而来的轮船汽笛声、杂技现场声、戏曲演出声等与大运河有关的声音素材,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大运河江苏段的声音景观是弘扬江南特色的重要载体,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别具一格的美学内涵。通过多种策略塑造大运河江苏段的声音景观,有助于实现江南文化的演绎与活化、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完整的江南。

王飞腾(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