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好思政课,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通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单向度的发展,打造人民的精神家园。
上好思政课,有助于生成现代化的发展主体。人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正如马克思所言:“在一切生产设施中,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自身。”思政课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塑造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先锋力量。
上好思政课,有助于构筑现代化的发展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会受到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不遗余力的渗透、诋毁和颠覆,青年大学生更是他们重点争夺的对象。复杂的形势倒逼我们必须运用好思政课这一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抵御惊涛骇浪的思想堤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全面贯彻精准思维,持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导向精准。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价值立场出发,引导大学生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势来认识自我、谋划人生,勇当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把个人的发展前途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上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对象精准。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掌控是践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要努力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通过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加盟教学团队等方式,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无缝对接,使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还要加强与信管部门协作,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为上好思政课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精准支撑。
上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内容精准。思政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的供给侧上下功夫,通过精准的教学内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精彩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在宏观层面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精准剖析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微观层面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准地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可应用的基本道理,把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与大学生的个人叙事联通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学生个人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引导大学生在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谋划自身、追求人生价值。
上好思政课,要坚持方法精准。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思政课必须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务求精准,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化升级。
首先,要善于激活思想,用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要根据信息化时代认知方式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积极利用图像进行思想激活,借助图像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触动甚至震撼,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其次,要善于问题引导,把时事的热点、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的思想焦点巧妙地融合成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一条在逻辑上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依托“问题链”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得出答案。此外,要注意把学术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与他们进行交流。
最后,要善于比较分析,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纵向上,要以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难曲折的探路历程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歌猛进进行对比;在横向上,要以西方式现代化引发的沉疴痼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进行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念、信心。
熊子健(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基础课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激活型教学模式研究》〈2021SJB133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