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以数字化助推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创新发展的全新动能,也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利用数字技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赋能,可以助推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数字平台,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在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要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对已登记在册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转化,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的分类与标准,建设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积极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产业结构创新、链条创新、形态创新,发挥“新基建”的“头雁效应”,着力打通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利用数字技术向文化产品设计、产品推广营销等环节提供算力算法支持,做好用户画像,掌握消费者文化诉求,推动精品文化成果传播,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项目带动,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近三年,江苏文化新业态强劲增长,成为江苏文化产业中最富活跃度和成长性的力量。其中,16个行业小类营收呈正增长,2020年营业收入为2395亿元,2021年达3099亿元,2022年增长到3412.5亿元。在此基础之上,依据江苏省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清单、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扎实抓好重点文化产业“落地生根”,实行动态化管理、清单式推动、责任制落实,加快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江苏省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江苏省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一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创新示范基地,形成汇集文化博览、创意产业、特色展售、主题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遗产新业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文化苏军”优势,引领文化转型潮流。

用好数字技术,使数字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如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现实、脑机技术、数字人、裸眼3D等数字科技日新月异,文化数字化工作要充分吸纳并拥抱这些新技术,让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展示文化数字化成果的空间,同时也要让市场化的表演舞台、文旅商业空间、动漫游戏产品、数字文创消费品等成为日常化、全生态体验的中华文化媒介载体。坚持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跨界化,展现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蓬勃生命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视化呈现,以及沉浸化体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用好数字技术在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的文化体验,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持续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空间,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使数字文化逐渐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的文化建设蓝图,奋力扛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使命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是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的有效路径。用数字技术激活文化创新创造,将谱写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苏长荣(作者为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党校副校长)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