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十年·回望 | 研究者孙宅巍: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编者按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今年的12月13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一次庄严的纪念,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对和平的期盼。在这里,我们讲述关于传承者、记录者、研究者、朗诵者、设计者的故事,带你一起回望国家公祭这十年。

“现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人数是越来越少了,但我们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还要进行下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是国内首批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专家,虽已年逾八旬仍未停止对历史真相的追寻,“铭记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珍爱和平。”

1957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在高兴祖老师的课堂上,孙宅巍第一次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样惨烈的历史。孙宅巍说,人生的际遇中有很多偶然和必然,不过最没想到的是,他会在大学毕业20年后,因为历史学的专业背景而又和高兴祖老师一起共事,一同推进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

1982年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进而引起了一场维护历史真相与否认历史事实的较量。1983年12月13日,在南京城西的江东门遇难同胞万人坑遗址上立下一块建馆石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馆。建馆、立碑、编史被列入南京市的重要议事日程,同年6月,已经从党政机关学术“归队”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孙宅巍被派去参加编史工作。自此,他便一脚踏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领域,从考索文献,到田野考察,寻碑、立碑,再到著书、带领和指导年轻人,孙宅巍将半生精力放在了对南京大屠杀史的实证研究上。

他亲眼见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的一处处发现,助力一块块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竖起,1985年后修建的纪念碑,绝大部分碑文的拟定,孙宅巍都亲身参与。“南京从历史上1937年12月草鞋峡立设第一块无主孤魂碑开始,总共新增了25块纪念碑。通过这25块纪念碑,25处丛葬地屠杀地,能够看到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骇人听闻惨案的全貌。”

从43岁开始回到历史学专业的工作,孙宅巍以打井钻探的精神,聚焦、深挖,通过多年的查档、调研、梳理,提出了一系列扎实有据的观点,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学术地位。他主编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在1997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誉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开拓之作”,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面组织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虽然已到耄耋之年,孙宅巍仍然驰而不息、笔耕不辍,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到抗日战争史研究,孙宅巍发现,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关南京保卫战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至于南京保卫战或是被视作淞沪会战的后续,或是被视作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附属。为了让更多人正确知晓南京保卫战的历史,年过八旬的孙宅巍又牵头聚焦《南京保卫战全史》的撰写。“我写过《南京保卫战史》,在此基础上,近三年又主持编写了70万字的《南京保卫战全史》,这可以说是关于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的首部全史。”

社会对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记忆,离不开数字记忆。十年间,除了《南京保卫战全史》,孙宅巍还交出了《“数”说南京大屠杀》。“书中所编的九类数字,都是凝固了的历史,除纪念碑可能再有新建外,这些数字本身已不会再有变化。但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探索与梳理,却是动态的。每一类数字都会因新鲜资料的发现与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增加或修正。”孙宅巍说,对这些数字的研究和统计,没有终点,只会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资料,不断叠加,形成新的更为完整的统计谱系,从而更加接近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真相和原貌。

在研究过程中,孙宅巍特别注意分类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方方面面的资料,日积月累,他便独家保存了一只较为完整的“工具箱”,里面有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各种数字、资料的最新完整统计。面对着书柜里早已塞得满满当当、辛苦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孙宅巍淡然一笑,“我会在有生之年努力搜寻更多的资料,以后把它们都捐给博物馆、纪念馆”。

四十年只做一件事:不懈求索、宅心治史,挖掘南京大屠杀真相。孙宅巍说:“希望以史为鉴。我们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重新复活,也绝不允许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要让和平的阳光沐浴大地,照遍全球。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学人的胸怀,而且是我们饱经沧桑、饱受灾难的南京人民的一种胸怀,一份愿景。”

在孙宅巍看来,历经几代人的艰难探索,当前南京大屠杀史料相对丰富,研究视角、方法和观点也在不断创新,但对它的研究远没有穷尽。“尤其是在带领年轻人研究的过程当中,我看到他们的刻苦和踏实,我感觉年轻一代大有希望,而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泰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季天舒

责编:钱晶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