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勇挑重担,不负历史重托,着眼产业急需、凝聚创新力量,立足区域发展、缔结创新纽带,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贯通耦合,推动高校学科地图和地方产业地图、高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学者和一线问题紧密对接,构筑“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的“0—1—N”完整科技创新链,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需求导向,
构筑有组织的科研体系
为了加快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匹配的“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坚持“一二三四五”的思路理念,即:秉承一个理念——“顶天立地”,坚持“四个面向”,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两个链条——创新链、产业链;坚持三个服务——一个课题组服务一个大型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集团公司、一个学科服务一个行业;发挥四轮驱动——以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为抓手,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四轮驱动”,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围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局面。
深化引育并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应加强自主培养和多方引进并举,强化引聚人才磁场,把握人才“回流”机遇,让海内外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人才创新高地。一是下大气力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筑峰拓原力度,优化遴选发现机制,强化政策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在重大科研任务实战中培育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出实招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坚持激励与减负并重,通过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的硬招实招,助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赋予科研人员在确定研究方向、组织科研团队、安排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为研究工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三是花真功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深化科教、产教融合特色,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推进交叉融合,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高校应坚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力促问题导向的学术交叉,建设集科技研发与装备设计、技术转移、科技衍生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策源地。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形成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攻关团队和组织机制,推动高校拥有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化程度和集成攻关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挖掘学科和科研发展的新增长极。聚焦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构建以国家级和各部委科研平台为引领,省级、厅级、校级各类科研平台为基础,以行业头部企业为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建共治的科技创新共同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基础研究,
聚力原创性科技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建设要遵循科学规律、把握总体发展趋势,不断夯实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和科学内涵,提升其对解决深层次基础理论问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从“被动接单”“自由生长”向主动谋划、定向培育转变,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承担重大任务,探索重大项目、人才团队和平台机构一体化支持发展新模式,加快推动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资源配置体系化机制,解决单兵作战、资源分散的问题,改变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的现象。统筹设计“揭榜挂帅”攻关、“赛马”机制,调动高校人才科研力量,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多学科交叉协同和跨行业、跨领域大兵团作战,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任务导向,
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
强化重大任务攻关,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组织大团队、攻关大任务,产出更多在技术上打破国际垄断、突破世界级难题,在应用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重大原创成果。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卡脖子”问题,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江苏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攻关,培育重大成果。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和布局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平台。整合高校现有科研创新链,紧盯地方区域经济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学术研究的源头与出口根植于社会需求并循环提升,打造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流特色品牌。
胡亮(作者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优势学科驱动江苏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023SJYB020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