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构建防诈骗意识“1+3”协同强化体系

非接触式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多、上升快、涉及面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类型。网络信息便利化和网络诈骗风险性之间的矛盾广泛存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电信网络诈骗无孔不入,高校学生防诈骗意识强化工作务必做到全面性、针对性以及动态精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增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家—政”三位一体的“1+3”协同体系很有必要。

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群体特征

大学生群体好奇心旺盛,思想观念多元化,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缺乏辨别能力。很多“高智商”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被骗,但往往回头就走入犯罪分子的陷阱。

高校防诈骗意识强化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措施要切实落地扎根到学生群体中去。大学生受骗案件有其独特性和规律性,以学生独特群体特征为基点,详细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需求,知晓并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合理安排与设置防诈骗宣传内容。

防诈骗宣传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颖生动,分寸有度,旨在制定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有效宣传方式。高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技能竞赛以及漫画、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强烈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防诈骗意识。

坚持以高校为主阵地,宣传方式与时俱进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是保护高校学生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主阵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防诈骗教育的相关文件指出,高校要加强防诈骗理论装备和实践训练,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优势,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加大技术手段在防诈骗中的应用。学校有责任做好对学生的防诈骗教育和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和风险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高校需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与防诈骗课程,定期组织防诈骗专家进行报告,加强学生防诈骗基础理论学习。高校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学生网络行为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学生网络行为数据库,利用智能分析算法动态监测学生网络行为,识别网络欺诈高危用户,实施预防性疏导。此外,高校还需要坚持培养辅导员队伍防诈骗意识和素养,不断提高其防诈骗教育宣传能力和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融入“小快灵”家庭式共享机制

家庭作为学生人生的第一学堂,家长是学生防诈骗意识养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和监督者。血缘关系的天然力量使得家长比老师更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家庭式侧面引导方式能够更有效、更长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防诈骗意识。

高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防诈骗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家长的防诈骗教育培训,教育家长如何辨识和预防常见的网络诈骗,并教会家长相应的监管技能和方法。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上网习惯和行为,当发现学生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与学校联系,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很多家长自身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和反诈骗知识,对反诈骗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难以指导和监督子女。有些家长还会因为自我认知问题误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并拉其走入诈骗陷阱,无意中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诱导诈骗犯罪行为的助推力量。

介于家庭式防诈骗宣传独特功能性与家长专业知识匮乏危害性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防诈骗协同强化工作的服务对象不能只限于学生,还应拓展到每个学生的家庭。高校可开通家长网络安全知识学习平台,推出网络安全家长手册和信息安全互动问答工具。定期组织面向家长的网络安全防诈骗讲座,邀请专家解读最新的网络犯罪手法,使得家长能够实时了解诈骗,准确识别诈骗,安全防范诈骗。定期开展“家—校”沟通会,共同研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网络安全教育上的衔接。建立“校—家”防诈骗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实现每个家庭间的资源共享、动态监测和快速响应。借助每个家庭关联人群、生活工作的多样性,进而快速、有效地了解新型诈骗,强化防诈骗意识,进而真正起到对子女网络活动的安全监测作用。

建立“校—家—政”三位一体协同强化机制

防范网络诈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家庭三方面力量缺一不可。协同强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协调各方强化主体的力量,实现机构耦合与资源共享,厚积“人、物、技”多方面资源,有效改善传统防诈骗工作方式的合理性与灵活性。

政府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从政策层面推动高校学生防诈骗意识强化的工作,同时注重基础教育和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推行,联手社会公众防范网络诈骗,共同推动网络防范和治理体系建设。

高校应发挥主阵地和纽带作用。作为主阵地,高校建立校园网络行为监测系统,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制定一系列管理奖励方案、监督考核机制、信息反馈制度,从激励和约束两个层面推动防诈骗意识强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作为纽带,一方面,高校与相关政府部门协作,定期座谈,共同研究分析本地区网络诈骗动向,制定针对性的联防措施。另一方面,高校为家庭提供防诈骗知识学习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建立“家—校”信息共享平台,时刻与家长及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做好“校—家”之间的协同工作。

家庭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黏合剂。家庭具有生命教育的天然优势,要及时做好与学生、学校间的沟通,督促学生做好系统预防教育,配合学校形成联防机制。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发达、高度互联的社会中,高校学生防诈骗意识的强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论上,更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多方合作来推进。只有实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防范,才能让网络诈骗失去市场。

陈海艳(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