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淳区第九届群众文化才艺大赛锣鼓比赛决赛在高淳老街戏台圆满收官。来自全区8个镇街的8支锣鼓队现场角逐,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其中,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十番锣鼓队获得优秀表演奖。

花山村地处苏皖交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跳五猖”“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清锣鼓”为主的固城十番锣鼓是高淳重要的民间音乐,202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城十番锣鼓,俗称大锣鼓,产生于明朝,盛于晚清,一直延续至今,一般由五到七人演奏,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镲、小锣、钹,以鼓点为指挥,连续敲出十套不同的“锣鼓经”,并配以两支唢呐吹奏,音调铿锵,高昂激越中时有纤细之音,悦耳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固城十番锣鼓多以打击乐器为主,以鼓手为乐队指挥,大家依据鼓手的手势和鼓点发出的信号来敲打节奏,转换曲调,敲打出十番锣鼓经。十番锣鼓经分别为《急急风》《求头》《七记音》《细走马》《十八六四二》(变奏三次)《鱼合八》《细走马》《金橄榄》《急急风》《螺丝结顶》。固城十番锣鼓多用于民间各种风俗和礼仪活动,有时和道教、戏剧音乐融合。十番锣鼓中的“十”有十全十美之意,是固城人民祈求天下太平、追求幸福和谐的一种情怀体现,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追求幸福、营造和谐的美好愿望。

为传承和发展锣鼓文化,固城街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支持鼓励传承人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演奏技巧和技法,整理锣鼓鼓谱,采取拉网式教学,做好“传帮带”,不断加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文艺骨干。为了进一步壮大演奏队伍,丰富演奏形式,除了现有的男子演奏队伍外,十番锣鼓的传承人拓展创新、与时俱进,组建了女子十番锣鼓队伍,扩大了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拓展了演出市场。同时,将锣鼓文化引进课堂,成立锣鼓特色兴趣班,每周定期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传授锣鼓打法,按照周周有活动,班班有成员,加强对少儿锣鼓传承的培训。固城十番锣鼓队领队刘春燕表示:“我们深知传承的重要性,目前也组建了锣鼓团队,队员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我们也会把兴趣班上的孩子教好,发扬和传承锣鼓文化。”

组建锣鼓队是固城街道乡村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街十个村村村建有锣鼓队。近年来,固城街道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重点以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多措并举兴建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让“小锣鼓”敲出乡风“大文明”。
通讯员:张婷婷、孔令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