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十年·回望 | 设计者邬烈炎、张宏:铸鼎鉴史,珍爱和平!

编者按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今年的12月13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一次庄严的纪念,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对和平的期盼。在这里,我们讲述关于传承者、记录者、研究者、朗诵者、设计者的故事,带你一起回望国家公祭这十年。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广场,许多参观者都会默默诵读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字字血泪,控诉着86年前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把苦难记忆镌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这尊重达2014公斤的青铜鼎,自2014年12月13日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亮相起,就成为中国人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意愿最直接的载体。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广场上的国家公祭鼎。来源:视觉中国

时间回到九年前。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邬烈炎和他的团队承担了“国家公祭鼎”的鼎身和底座纹饰的设计任务。邬烈炎告诉记者,“国家公祭鼎”以东周时期最大的圆鼎“楚大鼎”为原型。如何将“楚大鼎”的体量放大十数倍,体现浑厚雄壮、庄严肃穆的视觉张力?鼎上雕刻什么纹饰,才能完美融合和平元素与南京地域特色,令幸存者欣慰,让祭祀者感动?没有现成样式、图案可循,邬烈炎与设计学院十几名教师,历经一个多月,最终确定了以南京常见绿植的枝叶为鼎上颈部和双耳侧面纹饰。鼎身和底座的纹饰,则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以及象征和平与重生的橄榄枝,南京云锦的云纹,古城墙纹等多种元素。

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后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很多观众在参观纪念馆时,都会和公祭鼎合影。”邬烈炎欣慰地表示。

今年7月,邬烈炎得知,国家公祭鼎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推选出的“全国100件新时代见证物”名单。九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等,都从未远离过他的设计创作与教学。主持“南京日军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纪念性景观设计”活动,为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设计“慰安妇素描群像”和主题壁画创作,主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肖像丝网版画创作……在邬烈炎看来,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用作品警醒世人,和平是需要捍卫的。“拒绝战争,生命至上”的精神,需要世世代代传承。

2017年,邬烈炎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举办了“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以下简称和平双年展)系列展览。6年来,和平双年展多次赴英国等海外及国内抗日战争纪念地展出。今年12月14日,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又将如约亮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自60多个国家的优秀入选作品,将运用手段各异的创意视觉艺术,共同表达“文明互鉴,和平共建”的主题。

和平双年展入选作品在英国伯明翰展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二期工程的设计者是我的导师齐康院士,而我又承担了国家公祭鼎基座的设计和建造,以及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场地的布置。这项任务,对我和参与其中的东大师生而言,也是一种传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宏,至今难忘2014年他接到任务后,与同事们奋战的那些日夜。仅用了28天时间,张宏就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底座设计和制作,底座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表明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发生地在南京,国家公祭仪式的举办地也在南京。

国之殇,未敢忘。后来,张宏和团队成员还把项目的设计过程、施工图、场地布置经验等内容编纂成书。这本出版于2015年的专著《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基座设计建造纪实》(以下简称《纪实》),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实例参考和设计施工经验。

张宏告诉记者,尽管齐康院士建筑从业生涯中知名作品甚多,但他最有感情的项目,还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齐康在《纪实》的序言中提到,纪念馆一期、二期项目也是他连续设计服务时间最长的项目。齐康的父亲齐兆昌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任金陵大学(宿舍)难民收容所所长,保护和救助了一批妇女和儿童,给黑暗中的人们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

2014年12月13日,东南大学学生在学校大礼堂前搭建艺术装置“覆兴坛”祈愿和平

2014年12月13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用木结构搭建起艺术装置“覆兴坛”,不忘1937年日军多次空袭国立中央大学的惨痛历史。“在我读研究生时,齐老师就教导我们,要用建筑设计服务于社会,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及和平事业多做有益的事。”张宏表示。虽然完成国家公祭鼎底座设计和制作任务只用了28天,但随后的三千两百多个日夜,张宏和他的同事、学生们一直在践行齐康院士的教诲。

东南大学交叉学科学生团队在2022年SDC国际太阳十项全能竞赛的获奖作品:阳光方舟3.0

近年来,张宏除了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还深耕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带领学生奔波在国内外的建筑工地现场。“我跟学生们讲,不要囿于书本与现有理论,要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看到社会与世界的真实面貌。”在张宏的指导下,东南大学交叉学科学生团队瞄准世界级建筑设计竞赛的目标,取得了不俗成绩。

凝聚家国记忆,见证勇毅前行。“每次来纪念馆看到公祭鼎,就想起我的太太(外曾祖母)。”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陶心怡,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黄桂兰的重外孙女,也是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她告诉记者,她和同学经常来纪念馆参观,不仅重温历史,也学习纪念馆的展陈布局、设计构思。国家公祭鼎时刻警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唯有如此才不负同胞的牺牲;它更鼓舞着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铸就家与国的美好明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