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小小桑树串起绿色增收产业链

切叶、杀青、揉捻、提香……初冬时节,在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集体合作社桑叶茶加工生产车间内,20余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经过工人和机器的紧密配合,一片片小桑叶就这样“活”了起来,车间内顿时茶香四溢。

“我们村具有十分丰富的桑资源,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传统。”魏洼村党支部书记杨猛介绍,“可别小看这桑树,它浑身都是宝。嫩叶可以做茶,桑叶喂蚕,桑枝和桑根还可入药,深加工以后,经济效益不得了。我们合作社目前进行桑叶茶的加工制作,下一步要把桑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这是桃园镇立足70多年种桑养蚕史的资源优势,围绕“蚕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17年,桃园镇被列入江苏省首批105个农业特色小镇创建名录,现有桑园面积1万多亩。近年来,桃园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挖掘出桑叶面、桑叶茶、蚕沙枕头、蚕丝被、桑枝中药切片……一棵小小的桑树一路“破茧成蝶”,串出一条挑起镇域经济大梁的“根、枝、叶、蚕”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切实将蚕桑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12月4日,魏洼村民陈宁正坐在电脑前回复网上订单信息。“蚕茧壳纯天然,可美容洗脸,很畅销。今年秋季我们村推广彩色茧,天然彩色,更迎合了当下天然环保的消费需求。”桃园镇党委政府为拓宽蚕农增收渠道,引入销售价格高的彩色蚕茧。陈宁家有6.5亩桑地,正常喂10张蚕,今年秋季试喂养3张彩色茧,“我们家养蚕40多年,这一次‘出彩’了。”宋楼村有1200亩桑园,每年有一部分桑叶用不完。该村村民张海涛经过考察后,购置机器,成立公司,收购处理桑叶和桑枝条。现在每亩剩余桑叶可卖350元,桑枝条300元,有效激发了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带动农户增收,还有效解决了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环境更加整洁了。

走进桃园镇蚕桑产业园徐州桃时茧丝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进行蚕丝被制造的拉絮环节,把一个个蚕丝绵兜慢慢拉开,再一层层重叠起来做成被胎。做好的蚕丝被等整齐地摆放在成品展厅。“我们生产的蚕丝被得到南京、上海等很多客户的认可,特别是在外桃园籍人非常喜欢,说盖着家乡产的蚕丝被就像每晚睡在家乡的怀抱里。”公司负责人孔凡超笑着说。

“种桑养蚕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增收致富的幸福门。未来,我们将紧紧抓住蚕桑产业增收‘牛鼻子’,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桃园镇党委书记刘强介绍,目前,桃园镇兴桃公司已拥有“十里桑园”“淘自然”两个蚕桑农副产品品牌,开发桑园鸡蛋、桑叶面、桑叶茶、蚕沙枕头等产品;年产茧100多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桃园镇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