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作出“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11月29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这是该领域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江苏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保持特色风貌等方面成效斐然。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江苏省住建厅开展“‘街’续文脉”融媒体行动,多路记者实地寻访,查规划文件、与居民对谈、探焕新模式,并采访了规划设计名家阮仪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同济大学教授章明、张謇嫡孙张绪武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聚焦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改造,提炼与展示名城保护的江苏探索。

历史文化街区要活化而不是变成活化石
让历史的意义最大化,而不是模糊历史的边界
维持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最好方式,是让它跟你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织补更新青果巷的期待
青果巷位于常州古运河边,因河设市,为南北果品的集散地,旧称“千果巷”。明代运河改道后,这里成为官宦名绅、文人雅士的聚居地,数百年来名人辈出,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艺术工作者 高雅:
我是高雅,是一名“85后”的设计师,我为我的邻居们做了个雕塑。
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这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这是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史良……

我是在这条巷子里长大的,在我们这里,每走几步就有个名人故居。这里是八桂堂,瞿秋白就出生在里面的天香楼。

这是赵元任的故居,他在回忆录里说,自己睡在后进第二间屋子里的床上,听外头下雨的声音。

这是礼和堂,当年周有光和祖母住在这里,房子有个大玻璃窗,晚上月光照进去很好看,祖母在这里给他念唐诗。

我记得小时候,青果巷很窄,小弄堂两侧还摆着些商铺,有的一间老宅里挤着三四户人家,各种私搭乱建也很多。2012年,青果巷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老街巷有了新变化。
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章明:
当时的青果巷一期工程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其中的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的工作,我们2017年进场后,主要针对街区二期部分进行了“织补更新”的工作。
我们在笔直的主街以北增加了一条曲巷,缩减南北进深,撑开了街区的空间骨架;
在曲直巷之间顺应历史巷弄,打通或宽或窄的巷子,疏通街区的血脉;
小街区内植入弥漫式步行体系,增强街区的可达性和渗透性;
依托传统园林,结合街巷对景与既有空间特质,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景观体系。

所有新建部分都在向这条“名士之巷”致敬,比如屋顶使用黑色钛锌板,色彩和坡度都与老建筑一致,但一眼就可以识别,用新手法衬托古韵味,“织补”成一幅古今交融的当代图景。我们的目的是让历史的意义最大化,而不是模糊历史的边界。
我们探索商业与人文有机融合,吸引更多的人来。人来了,街巷才有更好的生命力,所以传统文化最好的表达方式,我们觉得是让它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青果巷原住民 刘人英:
“我在青果巷住了90多年,原来这个房子是木结构的,改造前有些已经倾斜了,现在都翻修过了。现在这个房子能够保留下来,对我们老两口来说,特别开心。”

于细微处见精巧
在舒朗中显气韵
这条“江南名士第一巷”
氤氲着浓浓的中式美学
古时与今日
传统与现代
在这里坦然地
并置与共存
对话与辉映
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
总监制 高坡
策划 潘青松 王晓映 薛颖旦
统筹 王宏伟 朱威
本集编导 周娴
文案 周娴
摄像 王瑞枫 赵宇 周天琦 朱高磊(实习)
剪辑 王瑞枫
指导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特别鸣谢
江苏晋陵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青年建筑”微信公众号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