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长江文化节在张家港落下帷幕。回首本届长江文化节,1个多月时间里,张家港围绕“文物长江”“非遗长江”“艺韵长江”“行走长江”“开放长江”5大板块,推出20余项精彩纷呈的子活动,再次让长江文化在张家港这座文明之城交汇出耀眼光芒。
毫无疑问,张家港已经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高地。改革开放以来,“家住”长江边的张家港,在滔滔江水的哺育下成长,在灿烂文化的滋养下兴盛,成为一座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综合实力连续3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强。
如今,面对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张家港正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下大功夫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让长江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新动能,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保护:讲好长江张家港段故事
时间闪回20年前,当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张家港,本着“没有文化‘借文化’、没有文化创造文化”的思路,将目光聚焦于血脉相依的文化母体——长江,创新“打开方式”,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周,2008年更名为“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2021年更名为“长江文化节”,被誉为“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
20年初心不改,20年行而不辍。张家港人用高度的文化自觉,讲好长江张家港段故事,把长江文化节塑造成又一个引以为傲的城市IP。“长江文化品牌建设和长江文化节”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获评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长江文化节也获评“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等荣誉,入选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计划“区域联动品牌活动”,成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
在长江文化节举办期间,全国首个长江文化博物馆在张家港诞生,面积达2200平方米。走进博物馆,5大展区结合超宽影像、幻影成像、多媒体触摸屏、雕塑、蜡像等展示手段和陈列方式,讲述了长江流域各地区的文化特色。
保护长江文化,就要保护好长江文化依附的各类空间载体。站在标志性建筑“鱼篓”雕塑上眺望,张家港湾水清鱼跃,岸绿景美。运气好的话,还能与珍稀动物不期而遇。就在不久前,观鸟爱好者安然在此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成为遗鸥在苏州的首次记录。
长江岸线是长江文化的“天然土壤”。2019年9月,张家港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将9公里生产岸线调整为12公里生态岸线,并开出百年江堤提升、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等“五张药方”,先后拆除20余家低效码头企业、1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修复了30公顷芦苇滩涂湿地,构筑了140万平方米的滨江亲水景观带,这才成就了今日张家港湾的迷人风景。
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同样承载了厚重的长江文化。今年9月,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启动了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尝试从居住区、墓葬区等更多的聚落功能来阐释东山村遗址作为崧泽文化进入“古国”阶段的形态和模式,深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目前,考古团队已开挖探方5个,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堆积,伴有石锛、红陶钵、夹砂陶片等。
张家港拥有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两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河阳山歌、金村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黄泗浦遗址的保护为例,张家港整治周边环境,就近打造了黄泗浦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了解长江文化、东渡文化的好去处。
当前,张家港抓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高标准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先导示范工程,立足东山村和黄泗浦两大遗址,打造张家港湾—双山岛、黄泗浦等核心展示园。眼下,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将以“文化+生态”为底色,打造兼具城市中央活力区、休闲游憩区等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
传承:浇灌文化繁荣生动景象
引来长江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出张家港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浇灌出张家港文化繁荣的生动景象。
过去20年,也是张家港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20年。这里先后建成张家港市文化中心、城南文体中心等综合性场馆,19个镇(办事处)文化中心,37个五星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年开展群文活动超3000场,参与群众超500万人次。
占地8130平方米的永联文体馆,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馆内设置恒温标准型游泳池、标准型拔河训练场。健身房内,椭圆机、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设备一应俱全。器乐室、舞蹈房、瑜伽室、篮球馆等,既可满足日常训练,也可承载赛事需要。今年9月,永联美术馆在江南农耕文化园内开馆,与暨阳书画社、永联文体馆、永瓷工坊等串点成线,组成了永联的文化艺术阵地。
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不仅引领带动了张家港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源源不断贡献了丰富鲜活的创作素材,激发了张家港人的创作灵感。
2023年长江流域“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上,张家港市文化馆与杨舍镇群星舞蹈队联合创作的广场舞《推呀拉呀》精彩亮相。作品曲调改编自锡剧经典剧目《双推磨》,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以及人们在劳动中相互了解、彼此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景象,富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艺韵流芳”2023年长江流域小剧场艺术季上,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带来的锡剧《瞿独伊》,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瞿独伊为第一视角,选取其人生中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正叙、倒叙、插叙的创作手法,讲述了瞿独伊跨越苦痛,实现精神涅槃的故事。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这几年,张家港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荣获1个文华奖、7个群星奖、8个省文华奖,荣获1个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3个中国曲艺牡丹奖,张家港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齐获梅花奖、牡丹奖的县级市,彰显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当文化载体触手可及,文艺作品鲜活可感,群众参与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用手代替钩针,用冰岛棉线代替传统毛线,再跟着老师的指令编织。没一会儿,市民许佳茜就完成了她的作品——花间行云。“老师把我们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花岛流云’的意境,太奇妙了。”
许佳茜展现的正是沙洲花边工艺,她的作品还被放在“未来非遗:公共民俗学中的社会参与”展上。著名艺术评论家、“未来非遗”当代艺术展策展人王南溟说,“我们邀请艺术家、本土非遗传承人和200多位普通市民共同参与创作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沙洲花边工艺等非遗作品,通过图像、装置等形式,重构长江非遗,赋予其新的生命,让非遗焕发活力。”
弘扬:推动长江文化活化利用
不久前,“水韵江苏·长江百景”征集、评选活动结果出炉,共遴选出100个体现长江江苏段特色文化资源、特色地理环境、特色景观风貌的景观,苏州共12个上榜,6个在张家港,其中既有自然生态景观,又有历史人文景观,还有红色传承景观,是张家港活化利用长江文化的典型案例。
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张家港人,不仅把弘扬长江文化当作一种思想自觉,还有着实实在在的行动路径。
办展,可以让观众直观地看到长江张家港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物证、历史遗存,是张家港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抓手。不同于“图文+模型”式的传统展陈,张家港坚持在“互动+体验”上做文章,导入数字技术,开发文创产品,把展览办得既新潮又有趣。
“江海奇幻游——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式博物馆特展,以黄泗浦生态公园为“展厅”。厅内,长江文明数字馆大屏上,长江流域文化文物惊艳亮相,《海错图册》中的海洋生物也游动起来。前来参观体验的年轻人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隋唐繁盛的古黄泗浦和历史对话。
厅外,沿路是一件件长江流域典型文物的复制品,参观者可以边走路边打卡,逛完还可以带一件“辈辈封侯”文创,原型是出土于黄泗浦遗址的酱釉猴塑。“这是一场好看、好玩的展览,它让长江文明、海上丝绸之路距离观众不再遥远。”“江海奇幻游”开放式博物馆特展策展人戴莹这样评价。
除了把长江文化搬进展厅,让其在“数字世界”复原,打造了诸多文化体验场景,张家港还探索“长江文化+”,玩转“文化+乡村”“文化+工业”等,通过跨界融合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
张家港长江文化走廊·张家港湾文旅产业融合提升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入选了全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该项目坐落于“江边村庄”永兴村,占地66.67万平方米,依托张家港湾生态公园和永兴生态园文旅资源,构建起“一核、双环、三街、四区”的文旅产业格局。张家港用好长江资源,用一砖一瓦留住乡愁,打造“最美江村”。目前,村里建有高端宴会中心、农家美食、百套江景客房等功能区域,今年以来旅游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
类似的还有沙洲优黄文化园。因靠近长江,原料充足,黄酒文化在张家港诞生。依托后塍黄酒酿造技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家港打造了沙洲优黄文化园,内有沙洲优黄博物馆、黄酒小镇、陈年酒库、传统酿造车间等28个功能区与景点,将中国传统黄酒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完美结合与呈现。游客来到文化园,不仅可以体验真实的酿酒场景,还能参加试饮黄酒、非遗市集等活动。不久前,文化园入选2023年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是苏州唯一上榜的工业旅游区。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就像张家港弘扬长江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展望未来,张家港将与时俱进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不懈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群众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使长江文化展现新气象、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