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落实立德树人,完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

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在不断发展、探索和深化下,其时代价值、科学内涵、体系机制、队伍建设、课堂实践等方面已有了诸多理论成果和实践举措,但课程思政质量评估相关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估作为构建体系、评估成效、推动改进不可或缺的环节,亟须破除这些建设过程中的梗阻障碍,需要厘清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三个基本问题。

厘清课程思政质量评估的意义和地位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出现,将专业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丰富了教学形式,挖掘了专业课中的思政要素,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主体,融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中,寓价值观引导于能力提升中,有效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国家建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举措。当今青年学生面临着鱼龙混杂的互联网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者的义务和使命。课程思政建设使教师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接力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闭环,是形成“建设—评价—改进”有效循环的中心环节。完善而成熟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估机制,对于落实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检验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厘清课程思政质量评估的内容范畴和设计原则

课程思政质量评估的内容范畴。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结合,“思政”是经,纵向到底为专业课程提供战略深度和情感厚度,“课程”是纬,横向到边为思政教育填充骨架经络和饱满血肉。一方面,课程思政评估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成度,即是否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仍没有脱离课程的范畴,课程原本的评估方法和范式同样可以为课程思政所用。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体系必定是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和课程评估考核继承发展、融合创新的产物。

课程思政质量评估有两大设计原则。一是可测性原则。《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评估的主要对象,要融合“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校院综合考核等机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权重指标和测量体系,分类施策,精准考核,才能实行定量评价和量化评价的部分制定“硬指标”,实行“硬考核”。二是系统性原则。这是由课程思政特点决定的,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评价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其育人成效往往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工作、学生工作等产生叠加,难以区分。因此课程思政评估要强化系统思维和协同机制,要充分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和“大思政”的总体格局进行评估考核。

厘清课程思政质量评估的顶层设计和评估机制

《纲要》颁布之后,各省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江苏省为例,建设指标分为高校、专业、课程三级,涵盖了组织管理、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四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3—4个二级指标。实施方案坚持可测性原则,突出“课程”属性,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全要素、教学管理全过程中。但是实施方案未能将《纲要》中强调的“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评价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将课程思政考核作为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综合考核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部分考核如职称评审、党建考核中仍不是“必选项”;例如高校通过鼓励教师主持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方式,选树一批优秀课程思政典型,但是对普通课程、普通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管理措施,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不广,渗透度不深。

要建立完善成熟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一是要加强以考核“人才培养效果”为中心的顶层设计,推进系统化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将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效果放入到高校整体思想政治工作中,从学生在校表现、升学就业质量和毕业后表现,从技能提升、平台搭建、社会贡献等多种维度进行考核,建立以课程评估为主体,多种评估相补充的多点嵌入式评估机制。二是要建立“学校—部门(院系)—系部—课程团队—教师”的层层工作机制。加强学校统筹、部门(院系)牵头、系部负责、团队与教师实施的责任机制,结合各专业课程特色,以教学团队为单位,推进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三是细化评估细则,完善评估指标。要把课程思政嵌入到课程目标设计、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编写各环节。要强化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的反馈改进作用,将课程思政的评价改进循环顺利运行起来。

焦洁庆(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本文系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度课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22DJSZ08〉阶段性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