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系统研判、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重点难点和方位路径,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的战略视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要把准把牢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今年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文章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个“根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解决的是“教育何为、教育何谓”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实现教育战线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确保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高素质人才。要在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上发力,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构建起一体化的思政工作格局。要在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上发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四新”教育为导向,将立德树人融入各领域、各环节,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明辨事理、追求真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没有温度”的书本成为“有温度”的知识,让没有“味道”的说理说教变为“美味”的教育大餐。着力研究破解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聚焦聚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难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外在表现。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当前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强化问题导向,着力发现和破解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诸多不利因素。我们要善于调查研究,着力提升质效,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破解新症结。
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还有不少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将我们的人口“绝对数量”向“绝对质量”转变,教育是关键。这将直接影响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力度、强度和贡献度。必须树牢教育的使命任务,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强建好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有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和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持续拓展高层次人才选用机制和引进渠道。我们需要统筹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别层次学校间的人才需求,强基固本、夯基垒土,形成高原与高峰并起、个体与群体共进的人才培养势态,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教育的师资需要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际需求。
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评价的老办法老习惯,通过改革教育评价的机制内容,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不断提升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内生动能,让教育评价改革更符合中国特色、更具有世界水平。
要谋细谋实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逻辑方位,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质量现代化为基本路径。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两个“高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科学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不断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基础教育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发挥基点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未知的探索渴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夯实基础,搭好框架。高等教育要当好龙头,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态势,大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开辟科研成果产出的新领域新赛道,迸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动能新优势,鼓励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支撑起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嵇炜 杜志峰(作者分别为常州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海外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常州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副教授。本文系常州大学跨文化研究院2022年度“以色列文化研究”课题“中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重点课题——CZ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机制研究〈编号:YJK2021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