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运行,一头连着民生保障,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社会就业重点群体的重中之重。新征程上,我们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指导,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劳动力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稳就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然而,高校毕业生受到非理性就业观影响,无视现实就业形势,过于看重就业地城市发展水平,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不顾工作经验的积累,盲目参与各类考试……非理性就业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与人生发展,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主动性失业,使得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效度产生质疑。

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盲目追求安稳高薪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6%,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也意味着踏入大学的门槛并非等同于拿到了“铁饭碗”。不少大学生和家长择业观出现误区,盲目地认为大学生应该与“高精尖”岗位相匹配,不顾“人岗匹配”情况,一味追求高薪待遇岗位。二是对个人条件和工作环境认知不充分。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个人条件层面,主要包括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很多大学生盲目择业,虽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成绩优异,但到工作岗位上发现,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实际并未完全契合。在对工作环境的认知方面,他们持逃避态度,不去主动了解校外环境和动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仅依靠校内信息分享,却未真正了解校外岗位需求。

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导致其有业不就,成为无业青年、待业青年,造成闲置劳动力增加,就业质量降低,社会资源浪费。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势在必行。

追本溯源,正确引导。让高校毕业生切身体会“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一是要引导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引导全社会尤其是毕业生认识到基层是建功立业的舞台,并自觉地为之努力奋斗;引导毕业生走出求职误区,让他们知道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只要根植祖国热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就是为祖国贡献力量。二是做好政策宣传。部分高校毕业生会陷入就业迷茫,大多就是因为对就业政策不清楚,缺少就业政策解读和引导。高校应主动宣传和解读最新就业政策制度、方针、原则和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学生职业选择关口前移,自学生入校起就利用职业规划课融入就业观念教育,将就业观念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三是加强就业典型宣传。树立优秀的就业典型,比如参军入伍典型、创业典型、基层服务项目典型等。挖掘更多这样的典型人才来做宣讲,并通过宣传手册让他们的事迹为更多人所了解,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全方位指导,增强就业能力。一是多主体指导。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仅依赖于就业老师和专职辅导员,要发动校内、校外相关者共同参与进来,及时发现和疏通学生就业思想问题。二是多层次指导。高校工作者要紧跟时代,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建立以就业课程为主阵地,专兼职就业教师队伍为保障的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就业指导质量。三是多形式指导。设置“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满足毕业生个性化需求。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就业辅导活动,举办“就业宣讲会”“就业云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解读政策,提升就业技巧。

多方合作,提升就业质量。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推出落实稳经济稳就业政策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同时,各地方也要认识到,难中有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各地吸引人才、打造人才中心、推动创新的难得机遇。一方面,社会要多一些鼓励和包容,提供“试错”机会,让高校毕业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切身体会,更深入地了解工作流程,以更好的状态应对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提前考察员工是否符合用工要求,方便建立劳动关系。高校应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发展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无论有无就业意愿,破解“有业不就”的关键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摒弃对就业和个人发展的不合理观念。第一份工作应该是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的另一所大学,教会毕业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也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尝试,学习独立思考,逐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先就业再择业,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实践和思考后“悟”出来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高校需要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导高校毕业生求真务实,以自身条件客观择岗就业,脚踏实地、勇担使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王中元(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就业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与精准帮扶路径研究”〈2023SJSZ0085〉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