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拓展高校融媒体文化育人的价值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所处的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发挥传统媒介环境育人的优势,并充分汲取融媒体环境的有利影响,深化对高校融媒体文化育人空间的认识和探索必不可少。

融媒体本质上指的是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起来,依托多平台的互动与配合,实现信息的全面传播与共享。它可以将线下传统的媒介场域和线上的媒介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获取对信息编辑、内容加工和活动传播的广阔物理空间。高校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融媒体文化育人的价值内涵,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育人的现实路径。

充分利用融媒体的技术属性,拓展对文化感知的物理空间

融媒体环境下,个人越来越依靠媒介获取知识、满足需求、建立与社会的联系。生长于融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媒介依赖”主要体现在学习、沟通的媒介化和虚拟化。这种“技术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融媒体文化育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增强线下文化传播的媒介互动性。传统媒介场域,大学生接收文化信息的时间和地点受到诸多限制。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教育者可以对线下文化活动进行线上同步传播。利用“云直播”“云参会”“网络课程”等网络空间载体,实现线下知识、课堂和文化活动的云端呈现,主动契合大学生的媒介互动需求,激发大学生对文化信息的兴趣和主动求索意识,推动融媒体文化育人内生动力的培育。

挖掘云端体验的群体实践性。传统媒介传播如报纸发布、展览宣介、课堂传授等强调亲身参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往往能生发出更多主体意识。这是新媒体传播中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应用,高校文化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5G、VR、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新的活动空间,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创设一种新的“数字景观”。在增强大学生对文化“感官互动”的同时,将“身体在场”巧妙地转化为“心理在场”“感官在场”,营造“人人在场”“我与群体同在”“我是群体一员”“我与群体共享同一种价值观”的“想象的共同体”效应。这往往比线下亲身实践来得更直接、有效,以此实现文化教育的浸润效果。

深入挖掘融媒体的信息属性,丰富文化表达的信息空间

在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中,传播过程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包含能指和所指两面实体的符号,它以其特有的象征内涵表意着媒介化实践,构成媒介特有的多元信息属性。高校融媒体的文化传播实践,本意也是一种符号展演的过程,试图在对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和象征化展演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培育。

打造“仿象文化”,充实多元文化空间。融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场域中的符号限制,呈现出图文、音视频、插件等符号汇集的“仿象文化”。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其追求新奇和想象的特性为融媒体文化输入提供了契机。高校融媒体传播中可以充分挖掘并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空间,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代价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符号编码,打造趣味性新媒介符号空间。结合传统媒介传播的深度性优势,打造兼具多元化、精准性和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营造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的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避免“价值幻象”,营造干净精神环境。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体传播中的碎片化、过度符号化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误导大学生群体,产生“价值幻象”,造成大学生的过度依赖,形成对符号的表面认知或错误解读。这就需要高校文化工作者建立好融媒体平台,有效发挥信息把关人和监管员的作用,剔除海量信息中的糟粕。同时,通过加强技术监控、校园网络管理机制、文化用品宣传审核制度,筑牢校园网络“防火墙”,防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侵蚀。

深刻把握融媒体的文化属性,丰富文化生成的话语空间

“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这为我们认识融媒体传播的意义和推动有效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高校融媒体承载的不仅是讯息,其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互动交流和平台管理过程,为高校融媒体开辟更多文化育人空间和思路。

身份转变中打造平等交流环境。传统的文化传播场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分明,某种程度上源于对信息符号的“传—受”的单一理解,而新媒体中人人都是传播者,自媒体的兴盛契合网络文化本身追求的平等、互动。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本身的文化价值,尊重内容原创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平等性,把学生请进融媒体平台建设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大学生群体普遍喜爱的网络文化、青年亚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中,找到二者“对话”的空间,赋予融媒体文化育人新的内涵。

媒介管理中推进平台育人实践。既然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那么,传播过程的具体操作者以及由此形成的平台效应和管理效应,就构成了隐形的育人空间。高校融媒体要积极打造自身形象,构建全员育人平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呈现深厚的内容体系,以严密的管理模式展现融媒体的制度文化,以精益的传播实践树立争上游的标杆效应,自觉打造文化育人的先锋阵地。

朱琳(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青年流行文化的主流化再造研究”〈2019SJB059〉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