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地下埋藏着大量六朝时期的古墓葬,其中也不乏帝陵级别的高等级墓葬。12月18日,《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新书发布会暨“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与四世纪开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办。作为考古发掘报告,《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详细披露了1972年4月在南大校园内发现的东晋帝陵的历史细节。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位于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北大楼西北,1972年4月在校园防空洞建设中发现,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组的许可下,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随即对之进行了发掘。发掘清理工作主要由著名考古学家蒋赞初教授负责。这是一座六朝时期的双室砖墓,方向为南偏西9度,南北总长8.04米,东西总长9.9米,由墓门、甬道、主室、侧室甬道、侧室等部分构成。此墓虽经过盗掘,但依然出土了陶、瓷、金、银、铜、铁、玻璃、玛瑙、水晶等各类文物百余件,尤其是出土了卧龙陶座、卧虎陶座、玻璃杯、金银器等暗示墓主尊贵身份的珍贵文物。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中并没有发现包含确切文字材料的文物(如印章、玉册、砖志等),但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文献记载、地势地望等角度出发,六朝考古界对此墓的大致身份达成了共识:这是一座东晋时期的帝王陵墓。学者普遍认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葬有三人。但墓主身份上存在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墓主是东晋元帝、明帝、成帝、哀帝的其中之一,主要集中在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和晋成帝司马衍两人身上。

很长时间里,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都是我国南方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陵墓。在大学校园中发掘出帝王陵,更是绝无仅有的考古成就。墓中所出土文物,也长期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中。
在发掘完成后的第二年,发掘简报《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在《文物》1973年第4期刊登。由于受到当时条件限制,该墓的相关资料并没有立即进行系统整理和公开披露。从2017 年起,在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者张学锋教授的牵头下,南京大学博物馆联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全面整理大墓出土的所有文物,开始编纂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的考古发掘报告。

在《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版之前,南京大学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向公众揭秘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展览通过实物遗存、考古资料、古籍文献的展示,系统完整地介绍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考古发掘过程、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出现在展览上的文物,都是首次公开展出,包括青瓷盘口壶、青瓷鸡首壶、青瓷狮形器、青瓷辟邪、青瓷四系罐、青瓷三足灯、青铜鸟形饰、卧龙陶座、卧虎陶座、卧羊陶座、陶凭几、陶案、陶榻、陶俑、桃形金片、花瓣形金片、金珰饰件、玻璃杯残片、水晶珠、玛瑙珠等,全面还原了这位东晋帝王生前的奢华生活。
自从10月9日向公众开放以来,《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迎来大批观众。主办方举办了一系列教授导赏、专题讲座、短视频推送等活动,并推出了相关展览文创,使得这一展览成为今年南京地区最受关注的文博展览之一。

12月18日,在展览现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正式进行了首发。张学锋教授介绍,编撰过程中,南京大学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的学者们严格按照撰写考古报告的基本规范,对遗物进行了重新测量,绘制了器物线图。当年的发掘主持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办人蒋赞初教授的口述发掘回忆也收入书中。书中还收录了当年的发掘简报、张学锋教授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整理札记》,以及考古学者王志高教授、吴桂兵教授考证墓主人身份的两篇学术论文,为研究者探究这组东晋帝陵墓主之谜时提供参考。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在考古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当年对这座六朝帝陵的抢救性发掘和资料整理也体现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术水准。作为考古发掘报告,《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的出版,将对六朝都城考古、六朝考古产生深远影响。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新书发布会后,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考古学者们,围绕“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与四世纪开端”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文 赵亚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