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23年度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发布“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其中,“江苏省南京市:‘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入选。
从市域治理到全国典型,近年来,南京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将“一网统管”建设与数字政府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蹚出了城市治理“数智路径”。
搭平台,全域家底“一本账”
一间满是大屏的房间,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一块块屏幕背后的“数字网格”,这是昨日上午记者在江北新区管委会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看到的场景。
江北新区大数据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网统管”打通了区、街、社区、网格四级平台,组合民政、教育、住建等部门各类业务条线数据,采集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等各项数据,由网格内的网格员、警格员、综合执法队员等各类治理力量共建共享。
在鼓楼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指挥大厅,区级视频联网平台中9000多路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5000多个智能感知设备同步监测状态,全区城市运行状态“一屏统览”。该中心负责人将“一网统管”平台比作“信息流转的‘高速公路’”,集纳了全区各部门的事件流转,实现问题的快速发现和高效办理。
在高淳,“一网统管”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和政务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接入执法力量、城市部件、视频监控等24个部门基础信息,共汇聚数据量4000万条,通过政务热线、调度指挥、预警研判、网格化服务等形式,实现“一体联动、一号民声、一站共享、一屏全域”。
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市12个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均批设成立,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体系,持续规范“一网统管”运行机制、推进平台实战运行,为城市治理赋能增效。
拓场景,疑难杂症“一网解”
治理路径通不通,需实事办理成效来检验。通过“一网统管”平台下的多元应用场景,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有了更快捷高效的解决路径。
过去,家住浦口区永宁街道联合村的林女士,每年冬天都会担忧下雪压垮老房子屋顶。但今年冬天,即使下雪,她也不再需要每天前往老房子查看了。这一变化,正得益于浦口区在“一网统管”平台上的创新应用。
今年,浦口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牵头,协同区城建局、房产局搭建了浦口区既有建筑管理系统,以“房屋安全管理”为主线,建立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三级架构体系。“以前城镇建筑和农村建筑相关信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现在依托‘一网统管’,可以实现建筑信息统一录入、动态管理。”工作人员介绍,发现房屋正面临安全风险时,相关部门通过系统进行房屋隐患、安全事故事件等任务派发,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即可实时响应。
不仅能给房屋做数字“体检”,也能当起社区治理“数字帮手”。雨花台区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打开”平台“数据库”,归集下放基层亟需的人口、建筑、设备等信息,在赛虹桥街道长虹路社区试点建设“及时雨”社区治理平台。
长虹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实时回传的视频画面,经平台AI算法分析,能第一时间研判出潜在风险。例如,在试点的长虹路449号、亚东国际公寓小区,一旦“感知”到老人摔倒、车棚烟感、高空抛物等,将自动触发预警,推送给小区物业点对点解决。
察民情,城市治理“添温度”
以模式创新打通信息壁垒,以场景应用拓宽服务半径,在南京,“一网统管”平台在实践中更推动治理理念的创新。民情民意得以通过平台搜集整合、及时回应,多角度感知大众“情感”,加快推动“数智路径”背后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栖霞区,该区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打造“掌上云社区”应用场景深入收集民情民意。家住尧化街道尧建新村的居民王红告诉记者,她曾在“掌上云社区”平台发表一则意见,建议将小区广场上夏烫冬凉的不锈钢“大圆盘”换成滑滑梯、健身器材,一经发出便引来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注。两天后,这个碍眼的圆盘就被拆除。
作为深化“一网统管”的创新举措,溧水区开设市民热线,将网络诉求、领导电子信箱等十多类群众诉求渠道整合到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18日下午,平台收到市民关于小区露天走廊积雪影响出行的诉求,在1小时内顺利解决问题。
倾听的“触角”延伸向更末梢。当前,全市正持续完善“一网统管”平台“随手拍”功能,在江宁、玄武等区试点运用。
江宁区数治中心人士介绍,“随手拍”分市民、政务两个端口,除了市民参与社会自治,网格员也会通过日常走访主动发现问题上报,再经由后台人员分类派工、流转处理。今年6月1日“随手拍“正式上线以来,收到工单超过2000件。
在玄武区红山街道,街道数治中心调动城管协管员、物业公司负责人等约2100人共同纳入“一网统管”工作体系。网格员、志愿者、居民运用“随手拍”反映问题、上报线索,执法队员“及时到、及时整”,已先后高效处置了城市道路积水、冰雪灾害防治等应急事件,切实推动“一网统管”下“一网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