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要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和实施红色育人的主战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将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筑牢红色育人阵地,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文化课程与红色文化研究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两大支撑。红色文化课程是教学的“固本之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红色文化研究能够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是支撑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模式,重构富有时代精神特点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成为了新的趋势。模式创新倡导将红色文化教育从特殊场域走向社会,从知识传递发展成为行业产业,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话语重构要求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要做好基因传承,也应该要做到守正创新,及时跟进时代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教育需求。
在红色文化教育不断深化大背景下,高校场域内红色文化教育在资源支撑与开展形式上呈现出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资源支撑方面,高校思政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现实问题解决的针对性不强,导致红色文化教学得不到充分的物质保障。开展形式方面,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大多采取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缺乏参与感,不利于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推动红色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研究数据库,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课程,进而提升红色文化实践参与成效。
发掘红色文化研究数据库,健全数据共建共享机制,赋能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应用。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要采用质量并重的原则,不断整合软硬件资源,解决红色文化教育数据分散化的问题。在量上要积极扩大规模,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现有的红色基地、场馆、人物事件等资源进行保存和再现,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扩展红色数据库资源。在质上要坚持提质增效,凝聚高校、企业和红色基地等多方力量,整合校内外互联网络终端、多媒体教室、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数据库等硬件资源,利用管理学、教育学、计算机、大数据等学科的专业协同,共同搭建智能化、一体化系统平台,结合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手段,将课堂教学转变为互联网端口教学,促进教学实践的长期性、过程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校内的教学端与校外的资源端之间的协同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与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长效合作机制,助力师生精准应用数字化资源,以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观点和方法,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分析现实问题及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
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将其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获得感。基于现有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红色文化研究数据库中储备的丰富资源为核心,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课程方向,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课程。运用以红色场馆沉浸式直播教学等三线融合(线上、线下、直播)的教学新方式,讲述包括“四史”、红色精神及红色场馆等主题在内的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强大引领能力,进一步探索高校“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为此,一方面要构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的数字化环境,积极“用活”现有红色资源,主动“吸纳”非现有红色资源,双管齐下、内外双修,不断充实素材,丰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的课堂优势,借助弹幕交流、后台留言、即时投票等方式激发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活跃红色文化教学氛围,营造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
红色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具有显著的传承性特征。其中,诸如乐于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等精神实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都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
厚植思政教育专才发展沃土,提升红色文化实践参与成效,积蓄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动能。红色文化教育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众,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形成围绕红色文化IP为核心的产业链条。而红色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红色产业链条的健全完善,都离不开红色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由于部分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存在时间上的短暂性、过程上的形式性与内容上的浅显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科研及从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不高,红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内修”,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引导自主学习与自组织活动,实现人才培养在课堂、网络和实践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外练”,积极利用媒体宣传、线下成果宣讲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吸引更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关心红色文化教育事业,组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联盟,用好红色IP、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吸引更多热衷于红色文化教育事业的青年劳动者,带动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青年群体就业,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发展。
范露元(作者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