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教育数字化的方法路径,切实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数字化全面赋能教育,以教育数字化更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着力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把握教育数字化趋势
在数字时代,生产力随着构成要素的数字化变革而发生新的跃迁。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对于高校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必答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高校而言,积极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树立新思维、新理念,创新打造新应用、新范式,努力构建新文化、新生态,是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且刻不容缓。
把教育数字化贯穿高校思政全过程
教育数字化是指将数字技术全面应用、融入教育领域全系统、各层面,并全方位、深层次赋能,驱动教育教学方式全面创新与变革,从而实现教育体系重塑,在更高的维度实现新的平衡。数字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等。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党的传家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始终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在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服务流程、育人模式、保障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再造和重塑,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推动教育数字化面临三大挑战
认知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少高校在“数字+思政”课程的模式创新上做了不少探索和尝试,但也透过实践反映一个共性的问题——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在特定场景的应用,而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性、系统性的转型升级再造。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尚未形成科学的数字化工作思维和理念,对数字时代的转型认知不深,理论研究欠缺,方案政策储备不足,实践的路径和方向有待探索;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转段,客观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应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减,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数字赋能的创新探索动力也随之弱化,更愿意回归个人教育范式的舒适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仅停留在会使用一些数字化技术和方法上,和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存在较大差距。
行动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对教育主体而言“数字+思政”模式具有技术性、开拓性、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带来了诸多行动的困境和挑战。究其背后,其更直接的原因是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尚不能完全适应和匹配数字化转型要求。教育主体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数字转型。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化赋能行动的深度、广度和效果。“数字+思政”是育人范式的创新转型。它需要通过对思政工作内容、场景、教学、管理、服务和评价等进行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化,形成以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全新思政工作行动范式。因此,必须加强对所有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育和养成,推动和帮助他们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自觉有序规范地开展各类“数字+思政”行动。
选择的挑战。数字时代,科技的创新与迭代速度加快,必然会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更多的选择“陷阱”。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大量优质的思政课程生产,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其他各类数据中心平台上汇聚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库。这其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鱼龙混杂的未经审核的教育资源,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带来了内容甄别上的选择挑战。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云课堂、VR虚拟仿真、电子教材、慕课、微课等形式多样的数字教育空间体验,也让学习的形式从单一的“人—人”现场互动拓展为“人—人”网络互动、“人—机”现场互动、“人—机”网络互动等单一或复合模式。也就是说,数字时代增加了海量教育数据且创设了更加多元的数字空间维度,提升了教育主体选择的复杂性和难度。
系统谋划教育数字化赋能路径
聚焦目标是核心。唯有初心明确,过程才能坚定,转型方得始终。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保证,其核心目标就是用新思想铸魂育人,就是要用数字技术高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发挥技术赋能增效作用,驱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升维重塑,保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战略先行是关键。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必须坚持顶层一体化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校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应包含办校育人理念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教育模式和育人生态创新重构、政策和制度适应性变革等诸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略规划,统筹推进、科学部署、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方能确保转型赋能成功。
遵循规律是保证。一方面,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思政工作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更高质量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高校要紧跟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演进的规律和数字科技发展的独特性,科学阐述和厘定当前数字科技发展的阶段及趋向,因时因势而动,实现正向增能提效。
基建跟上是前提。当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因此新基建的重点应是优化和升级数字化设施、网络环境、智能设备、学习平台等,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教室和智能生活场所,建设云课堂、直播教室、虚拟现实教室等,实现用新基建支撑新愿景,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自上而下的场景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应用探索共塑思政育人新生态。
素养同步是基石。数字素养是人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的素质能力的总和。教育主体数字素养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整合使用数字资源、有效参与数字治理、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教育”活动等方面。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依赖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的水平程度。“素养同步是基石”要求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在实践应用层面持续发力,用大数据驱动精准思政,发挥数据中心、电子书的作用,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运用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探索多样态融合思政教育,利用云教室、线上直播方式开展更具教学效率且充满活力的线上教育大课堂,持续推进将数字素养建设落到实处。
范式创新是动力。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构建起泛在的、多维的、即时的、无边界的教育环境。教育全过程会积聚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全样本分析,可以形成各类“大数据+”育人范式,实现精准育人、个性化育人和科学评价育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实现思政工作业务高效协同、流程优化、结构重塑、精准对接,从而更好提升效率和决策科学化。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实现基于虚实结合、人机互动的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育人新范式。通过这些点线面育人范式的持续创新,不断赋能驱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创变进化。
文化塑造是灵魂。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是双刃剑,除了技术红利,还会产生数字伦理和道德风险,例如个人信息非法滥采滥用、平台数据垄断、算法滥用等。这就需要塑造科学、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来规范和引导。随着数字化的深化,数字技术逐渐从工具、实践层面深入到制度、理念和精神等层面,形成了数字文化。数字文化从最初把现实社会的思想要求、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导向借助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广泛传播,逐渐衍生出新的数字空间文化规范,重塑了数字空间的文化秩序,生成了数字空间文化传承发展革新演进图景。数字文化逐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实施的底层逻辑,决定着系统内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关系与情感、伦理与秩序。数字文化的塑造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赋能的成效和长远走向,也影响着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状态、样态和走向。
生态升维是愿景。教育数字化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维度。生态升维指伴随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体系不断创生发展,在更高维度融合数字空间形成新的生态体系。意味着,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融合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整合了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是拓展创构全过程、全要素、全时序、跨空间的融合式数字化转型,这个转型伴随着人类社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而进化,所形成的社会生态图景将成为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新形态。
卞海勇(作者为苏州城市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