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一网统管,南京塑造新实力

12月15日晚,南京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

随意点击一个区域,当地降雪雪情、现场情景,一目了然。

在南京市城市运行中心终端屏、在各区城市运行中心,以及在市、区主要领导的手机端,随时随地都能对管辖区域内的降雪以及应对情况“一览无余”。

江宁区分管区长在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守了一夜,上线的江宁区扫雪防冻指挥平台几乎让城市管理者“无所不知”——屏幕左侧展示实时气象信息,滚动实时告警事件上报,右侧积水积雪区域视频轮播,中间大屏是全区路网通行情况。

让数据要素创造无限可能,提升城市实力,南京“一网统管”,不断推动城市治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12月20日,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市域改革案例”。一张无形的网,推动城市治理和城市产业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

把城市变成“智慧生命体”

“我们依托6万路摄像头,实时监控路面积雪情况,及时调配人手,合理调配资源,问题解决更有针对性。”在江宁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指挥中心实时连线各部门和街道指挥中心,让整个指挥调度更加及时高效。

同时,点开城市要素一张图,全区重点人员的分布细化到每一个社区网格,指挥中心可以随时调度街道、社区开展重点人群的关爱照护工作。

在南京城运中心大屏上,整个城市宛如置于眼前,不仅能看到你在城市中行走能看到的一切,更能了解你行走在城市中无从看到的一切。

此时此刻,有多少人从哪个通道、以何种交通方式进入南京或离开南京;房产交易动态,消费变化,各板块新增企业数,重点企业开票金额、纳税额、用电量,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参保人数;当下天气变化,大气、水域生态状况以及消防警情、电梯故障等安全保障的相关信息……随着鼠标移动,一行行数据跳出,城市“尽在眼前”。比如你可以看到,12月21日,9:45—10:00,南京市域实时人口是1353.77万人,当天有100多位降生。十分钟后,这些数据又被刷新。

对于一座瞬时容纳人口超过1300万人的特大城市来说,每时每刻掌握这座巨大容器的“一举一动”变得极为重要,建设城市体征指标感知监测体系,正是南京“一网统管”的重点。

南京市基本实现基础数据的归集,用于支撑城市体征监测、事件处置、分析研判等功能。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将市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规资局等业务部门基础数据归集于平台,为有数据需求的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南京还将数据汇集向社区延伸,市一级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数据采集和治理能力。

当拥有了“体征指标”,城市就成为可以感知的“生命体”,就像人体的呼吸、体温、血压、血糖等身体的状况能被掌握,城市的运行状态能被治理者自动、实时、全面透彻地感知。

掌握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提前预判、精准施策。

哪个行业用人需求未来两年将大幅增加,哪些行业正处于下行态势,人社部门提前做好就业引导;各个区域的适龄儿童增减变化,教育部门提前预知学位是紧张还是盈余,及时做好师资、教室和校园分配预案;某个社区的老人将在未来激增,民政部门提前布局为老服务机构和场所。

南京城市体征指标感知监测体系引进近端终端联动,通过AI算法和物联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实现智能管理。

在浦口区和雨花台区的4个社区,先行先试安装“智慧车棚”。一旦有电动车着火,10秒,车棚摄像头就发出语音报警;20秒,火情报警的手机短信就被推送给社区网格员,瞬间自动启动车棚的自动灭火系统,整个灭火过程在30秒内完成处置闭环。

隧道一旦出现着火,烟感系统捕获信息同时传递给交通信息系统,触发后者即时在相关路口亮红灯。

节庆、会展、大型音乐节等人流密集的时段和场所,数据模型实时评估人流、车流密集度,视频、人流、天气、地理信息等数据实时推送,为决策提供所需信息。通过视频、无人机、算法等技术,长江禁渔、森林防火、文明出行等城市治理难度较大的领域实现高效治理。

凭借这套“无孔不入”的感知监测体系,城市治理正逐步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提前应对转变。

当城市成为能被感知的“生命体”,城市更具韧性。

围绕气、电、水等城市生命线,南京开展传感器布设、监测物联网建设、数据汇集、预警模型构建、联动处置机制完善等系列基础性工作,有针对性地构建风险场景的高效处置流程,涵盖燃气爆炸、城市内涝、供水爆管、桥梁倒塌、道路塌陷、地下管线交互、第三方施工破坏和综合管廊安全等八大风险场景,大幅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还“数”基层减负赋能

一只体格强壮的梅花鹿突然在城市中出现,公安110、政务热线12345等多个平台都收到大量信息。信息交给谁?谁来处理这个闯入人类社会的“异乡客”?

这是去年秋天发生在高淳的一个真实场景,也是城市治理新案例。当地各个信息渠道的信息全都即时通向高淳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一网统管”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平台当即向公安、园林、街镇等部门派出工单。有的部门职责是稳住梅花鹿,镇街的任务是疏散周边群众,维护公共安全,同时南京红山动物园接到市城运中心消息,前往现场开展处置。

让数据流动,让处置高效,这是“一网统管”的灵魂所在,而这背后需要机制改革推动。南京“一网统管”通过组织整合、职责优化和流程再造,打通城市运行各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将“线性”部门职能分工融入“网状”的城市治理,高效处置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问题。

南京市级数字治理中心及全部12个区级中心已启动运行,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体系,纵向贯通城市治理架构,并构建城市安全综合监测耦合预警“一张图”,针对工程渣土、内涝治理、占道经营等城市治理痛点问题,规范流程,必要时统一调度,提升高频事件处置效能。

在高淳城运中心,“一网统管”综合指挥调度、公安110指挥中心、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三者在一幢大楼办公。平台接入执法力量、城市部件、视频监控等24个部门基础信息,以物理空间的集中、数据的汇总,工单统一派发,实现“一体联动、一号民声、一站共享、一屏全域”。

今年1月,南京市出台“一网统管”暂行办法,明确市、区、街镇相关部门在“一网统管”中的职责、在技术平台和运行机制的责任,强化刚性约束。

江宁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领导小组。横向上,政法委、城建局、城管局、应急管理局4个关键部门的人员、专网、设备、平台入驻区数字治理中心联合办公,公安分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设置分中心,打通跨部门调度的壁垒。纵向上,江宁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对上承接市级任务,对下在10个街道设置街道综合指挥中心,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指挥调度矩阵。

打通政务流转通道,关键是要还“数”于基层,为基层治理减负赋能。

整治家庭违规装修、违规停车、违规晾晒、占道经营、倚门出摊等散发事件,消耗基层大量精力。秦淮区搭建城市管理实践智能发现预警模型,1万多路摄像头背后加载了涉及公共安全的7类事项,涉及城市管理的19种算法。依托接入系统摄像头实时巡街,加载算法精准识别,实时推送违规事件,大大减少巡查力量,让有限的人手精准处置事件,目前秦淮的智能发现预警模型每天报送“事件”300条左右。

溧水“一网统管”城市治理平台,引入“一件事一次办”和“解决不了怎么办”两大机制。将涉及到多环节、多部门的事项,如退役军人一件事、开办民宿一件事、医保零星报销一件事、新生儿出生证明一件事等26个事项,让居民跑一次就办成。实现“一次办”,要求各部门数据桥接、节点交互,实现数据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解决不了怎么办”则让各级各司其责,社区办不了申请提级到镇街,镇街办不了申请提级到区办理。列入提级会办,则全程进入督查考核,每周推动、每月汇报,相关进展全在“网”中,也就是在领导人的“眼”中,涉及部门必须全力处理。如某一层级、某一部门解决不了又没有及时申请提级,出现信访等问题则倒查责任。

无声数据一旦流动起来,就释放出无言的威力。

开挖数字治理富矿

对各地政府来说,数字治理远不是数据运用的终点。

今年11月,衡阳发布《衡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和智慧城市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交易公告》,项目起拍价约18.02亿元。

有人根据衡阳在全国GDP的占比测算,全国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市场在一万亿元左右。于是有人认为,数据财政或将逐渐取代土地财政,成为未来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称,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在“十四五”期间将突破1749亿元,数据要素市场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数据交易只是数字经济的冰山一角。数据作为继土地、人口、技术、资本之后的第五生产要素,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一网统管”就是南京推进数字治理和发展数字产业的结合点。

发展数字经济,南京优势突出。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过7千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南京数字经济规模超过9千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16%、位列全省第一。

要在数字技术领域发挥引领性作用,要走在数字治理应用推广的最前列,去年6月,南京创造性地引进华为作为城市数字化“合伙人”,联合成立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南京—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创实验室)。南京是目前唯一和华为合作成立实验室的城市。当年底,双方联合发布《城市鸿蒙感知体系白皮书》,这本白皮书成为我国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指南的蓝本。

华为和南京不是“孤勇者”。由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大数据集团加强与关联企业的合作,发布应用场景需求,举办应用大赛,推动企业和政务部门的交流合作,培育数字产业生态。联创实验室已孵化40多种场景解决方案,至少有36家企业参与,这些企业成为南京数字产业生态物种,正在走向全国。在物联网领域,包含燃气进场联动、消防水系统、智慧车棚等12种搭载鸿蒙系统的城市治理场景已开始在南京应用。

数字治理带来的经济规模有多大?

仅以政务数据治理为例,数据要实现交易先要将底层和原始数据,通过清洗、分析、建模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这统称为数据治理,全国有333个地级市,2800多个区县,仅这个数据治理市场规模就难以估量。

在外省,已经有城市大规模试行用大模型进行公文撰写。

对个人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对城市来说,就是“数字”用得有多好,前景就有多广阔。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