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实践基地 > 正文
为常州奋进“GDP万亿之城”挑大梁站前列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围绕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冲刺“GDP万亿之城”的目标,常州国家高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要求,锚定“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的发展定位,聚力推进“三大工程”,匠心打造“六张高新名片”。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8.7%,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770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迈上5000亿元台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46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300亿元、同比增长6%,总量均为全市第一,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列全省城区第一,为常州奋进“GDP万亿之城”挑大梁站前列。

勇闯转型升级路

再攀产业质效新高

产业兴则城市兴,常州国家高新区始终把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作为赢得区域竞争的关键一招。“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对规上工业经济贡献度超80%,新能源产业规模达1900亿元,增长25%;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成为全区首个超千亿产值产业;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紧盯加快建设新能源之都核心区这一目标,丰富新能源产业矩阵,聚力壮大产业规模。全面增强特色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带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支持传统汽车配套企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加大新能源“发储送用”生态建设力度,不断探索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持续提高新能源“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

聚力提升产业效益。常州国家高新区将把“智改数转”作为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柔性生产、定制化产品实现降本增效。持续攻坚总部企业,依托总部企业的“虹吸”“聚变”效应,有效集聚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和高质量税源、高层次消费。

聚力保障产业空间。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积极规划“四个一万亩”产业空间,为未来发展打牢基础、积蓄潜力。今年以来,提质增效用地4200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增长20.6%。产业和科创载体新开工面积13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

勇闯创新开放路

再攀发展动能新高

常州国家高新区始终推动“创新”与“开放”同频共振,形成以领军型创新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新动能。2023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45家,诞生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聚焦企业,壮大创新主体。分类实施上市企业、“1115”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瞪羚、潜在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着力集聚更多轻资产、重科技、跨界融合、高成长性的初创型企业,全力打造聚岭成峰的创新高地。“1115”大企业集团培育成效显著,规模超百亿企业达7家,纳税超亿元企业数创历史新高。强化“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举措,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研发,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产业资本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聚焦平台,做强创新支撑。深度参与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全力推进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黄和院士领衔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顺利开园。系统布局科技创新载体,做强创意产业园区、科创水镇、碳纤维科创港等载体创新能级,支持联东U谷等专业化运营商参与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运营,完善专业服务链。

聚焦项目,导入创新活水。加快构建“本地+飞地+离岸”的全球协同科技招商体系,以更宽视野、更新方式、更活机制加大招引力度,切实找准项目的真实需求和堵点痛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强”的优质项目。“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精准绘就“核心人才地图”,建立人才跟踪评估机制,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真正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

勇闯蝶变提升路

再攀城市能级新高

从1992年全区利用外资600多万美元到2023年的8.46亿美元,常州国家高新区“内外兼修”,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加速国际化现代化进程。

抢抓“大机遇”。借力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等多重战略机遇,常泰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腾龙大道、龙江路高架北延等城市主干道全面开工;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提升常州北站枢纽能级,力促“公铁水空”无缝衔接,着力构建“内畅外联互通”交通新格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中瑞、中日国际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当好跨江融合“桥头堡”,努力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聚焦“高品质”。全力以赴为高铁新城强功能、优环境、聚人气,全力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楼宇经济新高地。着力完善产城融合配套,优化配置国际社区、学校、医院、高端养老等特色服务,以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和高端人才定制房保障年轻人创新创业、奋斗逐梦。以“城市大管家”推进为契机,加快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政务服务“一脑统管”,全方位提升管理治理水平。高铁新城核心区绿色宜居城区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新龙音乐节品牌热度持续攀升,吸引观众超14万人次。

做优“好环境”。聚焦营商环境“四个最”的目标,扬优势、补短板,着力让营商环境“全省城区第一”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第一时间、最大限度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耽搁、政策落实零障碍。持续提亮“高新事·高兴办”综合服务品牌,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常态化实现“准入即交底、注册即领照、拿地即开工、开工即接电、竣备即发证”。持续办好“链上有约 邻里配套”产业沙龙,推动内外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常州国家高新区正以追高逐新的强势劲头、锐意改革的创新姿态、争先创优的实干精神,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建新功、立新业。

周庆(作者为常州市新北区委书记、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