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近年来,常州溧阳市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定力和韧劲,坚定不移地举“两山”旗、走“两山”路、创“两山”业,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溧阳新篇章的绿色图景。
坚持专一但不单一,
持续畅通“两山”转换路径
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质弱碱,全市林木、耕地和水域总覆盖率达89.2%……“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资源禀赋成就了溧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如何让山水丽景永驻、蓝天白云常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溧阳市委、市政府主动告别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加快铺展“绿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银山幸福长”的崭新画卷。雷霆手段治污染。以最严标准、最严措施、最严惩戒,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十年间,先后关停采石矿、砖瓦窑、石灰窑、码头190余个,自我加压关闭70%的化工企业,全市钢铁、水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超40%。久久为功优生态。率先推动出台《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投资10亿元修复废弃矿山50余个,投资7亿余元治理水库、重点塘坝,投资13.7亿元推进区域治污一体化工程、22.5亿元开展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两项指标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生态文明奖等国家级荣誉。双向流通促转化。初步建立天目湖流域以“水生态容量”为约束性指标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有效打通从农业面源污染退出到服务业生态受益购买之间的交易环节,同步探索碳汇、林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创新“生态银行”等金融服务。近年来,采取“下游买、上游治”的模式,取得安徽省郎溪县洙漕河流域范围内近3000亩土地20年使用权,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节约下游生态治理投入4000多万元。
坚持全面但不片面,
持续擦亮“两山”转化界面
立足山水田园比较优势,溧阳整合核心资源,加快形成联动效应,推动城乡经济畅通循环。提标人居环境。聚焦农村环境全域优化,组织开展两轮乡村环境“大扫除”,以交通干线、村庄环境、农村河塘、生活垃圾、生态公墓为重点,先后投入10亿元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全市2490个自然村环境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第一等次。提优乡村风貌。高效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打造以及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等重点工作,坚持“多规合一”,对全市村庄进行新一轮梳理和布局优化,精益求精挑选基础条件良好的村庄,擦亮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截至目前,“荷塘”礼诗圩、“悠然”杨家村、“长寿”南山后、“诗境”陆笪、“金色”庆丰、“山水”桂林、“醉美”洑家、“鹅歌”西汤等19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全面建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提升内生动能。入选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紧扣优化城乡布局、促进空间增值、实现强村富民的内在联系,唤醒“沉睡资源”。2021年以来,全市镇、村两级结合村庄建设,村集体收回农户退出的闲置宅基地327户(处)约1.8万平方米,改造建设如意小食堂、村史馆、游客中心、党群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增农户自主经营或出租利用宅基地222户约2.5万平方米,农户年增加收入约610万元。
坚持依托但不依赖,
持续放大“两山”转化红利
加快构建以醉美天目湖、七彩曹山、悠然南山等山水诗意品牌为代表的“三山两湖宋团城”全域旅游大格局,更深层次释放旅游红利,更广领域转换旅游价值。无中生有“天目湖”。基于原有的沙河、大溪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巧绘出一个天目湖,举全市之力将其打造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荣膺2022年省长质量奖。全市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副和旅游产品超140只,天目湖白茶、天目湖鱼头等旅游品牌更是享誉全国。小题大做“溧阳1号公路”。围绕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四好农村路”,建成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将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3个美丽乡村和18个特色田园乡村串珠成链,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点石成金“溧阳茶舍”。激活农村民居、土地资源,57家“清风朗月,星级茶舍”应运而生,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南山小寨等大型文旅项目建设纷纷提速,万豪、温德姆等国际知名度假酒店纷至沓来,千亿级旅游产业顺势而兴,2022年实现旅游收入超250亿。
坚持起步但不止步,
持续丰富“两山”转化内涵
在溧阳,一条以绿色生态为比较优势、最大基础和核心支撑的“两山”实践之路越走越宽。
绿色产业体系集聚成势。以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制造为代表的“2+2+X”现代化产业集群积蓄成势。截至2022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突破3500亿元,首次实现一年净增千亿。后来居上的先进制造第一主导动力电池产业规模首破千亿,质效全国县域第一,助推溧阳成功挺进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8位。
开放创新格局不断拓展。吸引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13家重大科创平台纷纷落户,带动20余家国家级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超150家省级部门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近悦远来。高效实施三轮“天目湖英才榜”,年均引才聚才超3万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花开五朵”,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位居常州前列,溧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获省政府唯一推荐。全市成功获评全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城市和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
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攀升。聚焦“开门见绿、敞墙透绿、直达享绿”,建成“口袋公园”32个,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超90%;推动公共停车泊位增至1.8万个;全域公交实行2元“一票制”,居民休闲出行更加顺心。聚焦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深化“校地、院府”合作,引进南航天目湖校区、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等一批“家门口”的省级优质资源。依托优良生态建成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打响“百姓议事堂”“心愿树”等一系列全国性民生品牌,建成城市党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精神文化阵地。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县域唯一。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苏南县市区最低,社会文明程度位居全省县市第二,让“好风景”切实带来更为优质普惠均衡的好生活。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溧阳市实践调研基地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