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结晶,红色文化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精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的赓续和发展;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向度
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面对思想文化复杂多元的新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续奋斗的信念。
弘扬爱国主义,厚植家国情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南湖红船到巍巍巨轮,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深化民族情感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能。
健全道德人格,培养责任担当。从内容构成上看,红色文化包含了创新求变、开拓奋斗、积极进取等多重精神意蕴,也集中反映了艰苦朴素、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学习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传承红色文化的自觉,在传承中更加坚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需要充分挖掘各方面教育资源,综合各方面教育力量,在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融渗红色文化,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的环境中充分体现红色文化元素。一方面,在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多点位、多载体丰富红色文化场景营造,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系统化的“大思政课”中有机统合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贯穿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各环节,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把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和有温度,用红色资源的“料”,讲出思想真理的“味”,让红色文化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大有可为”。
把握网络阵地主动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新的社会生存空间,建构起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二环境”。在此背景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已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积极把握网络阵地主动权,用好各类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等,让红色基因传承拥有更多“话语权”。一是坚守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底,确保红色文化网络话语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认识,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二是科学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巧用互联网思维建构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断推出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网络红色文化精品,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融入时尚元素、善用“网言网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开展红色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建强意识形态红色阵地,实现用红色文化涵养初心使命,正确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
创优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产生教育影响的重要通道和关键抓手。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一是要充分体现实践性。实践经验是学生认识的重要源泉,利用现场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知、所思,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传统,扎根祖国大地讲好新时代故事,从“要我学”“我要学”向“我要讲”“我能讲”转变,从而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二是要充分体现体验性。学生实际体验的过程,也是建立认识结构、形成文化情感、培育道德意志的重要过程。亲身演绎、亲自挖掘,才能激发深度共鸣。三是要充分体现互动性。互动课堂将教育过程看成是教育双方之间动态发展、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之间平等沟通、碰撞观点,升华对红色文化的内在情感和理解。
黄 乐(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号:SZ2023021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