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并提出加强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意见。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实践要求。探究劳动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发展,强化高校育人效果
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时代进步和教育实践的深度更新。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指导,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而思政教育则通过完备的课程体系实现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两者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方面具有内在耦合关系。首先,在教育目标上,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均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和责任、提升劳动技能以及弘扬劳动精神,成为善于劳动的社会实践主体。而思政教育侧重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培育,通过思政理论讲解,将真善美思想融入专业课程,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均注重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思政教育通过教师传授系统理论和分享具体事例,以宣传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模范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化与发展,丰富了思政教育中抽象理论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
在实践活动上,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既坚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求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而劳动教育具有实践属性,强调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劳动过程。两者融合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向,增强实践教学吸引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完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核心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需要遵循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实践基地建设等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效性。
推动劳动教育体系化,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首要的是从顶层设计上融入思政教学体系,开设和安排劳动教育课程。高校思政课应深入学习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知识,深入领会劳动的本质,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协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占比相对较高,旨在为学生创造深入实际生活的机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在思政课上积极开展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实践的意义,并考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观念等综合指标,进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实效。首先,高校应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引入实践案例和现实问题,借助“劳动实践+思政课程”项目、思政主题劳动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其次,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应通过教学方法培训、教育理论学习、优秀案例分享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促使思政教师掌握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制定符合学生实情的教学计划,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诉求。再次,高校应拓宽思政课教学形式,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开展劳动基地研学、举办劳动技能比赛等,强化学生劳动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的动力。
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劳动实践需求。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教学,需要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统筹校内、校际、校企之间协同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规划和打造融合型实践教育基地,引进劳动模范、工匠人才等为学生讲述光荣事迹、传达伟大劳动精神,强化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项目,协同开展劳动公益、劳动实习、劳动下乡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职业需求。
戴朝护(作者单位:赣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