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年度盘点 | 这些关键词,回眸江苏2023年“健康答卷”

编者按: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江苏卫生健康领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顾这一年,有不舍昼夜的忙碌、有争分夺秒的拼搏、有日夜坚守的感动、也有跨越难关的欣喜……在诸多压力叠加、多重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们交出了成效显著、亮点频出的答卷。岁末年初,我们对2023年度健康新闻热点进行梳理盘点,提炼健康关键词,回眸温情瞬间,带着2023的温暖,奔向2024的阳光!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关键词【付出】

  【新闻回顾】

2023年年初,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我省各大医院急诊室、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监护病房等接诊压力倍增。为了应对就诊高峰,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用生命守护生命。

2023年年末,又到秋冬呼吸道感染高发季,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原肆虐。我省多家医院急诊量创下新高。忙碌在各个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用相同的方式,为生命和健康撑起最坚实的屏障。

  【记者观察】

他们,昼夜不歇,全力奋战,24小时坚守救治一线;他们,顶着不适,前仆后继,用生命护佑生命。他们,忙碌在发热门诊,疾行在科室病房,驻守在重症监护室……这一年来,记者多次走进我省各级医疗机构的救治一线,蹲点ICU、夜间急诊室、基层卫生院,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这些“最可爱的人”。

ICU通常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也是拯救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1月初,记者兵分五路蹲点各大医院ICU

“爸……爸……”视频那头,金先生正在试图唤醒仍处于昏迷状态的父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吕梦源把自己的手机放在金先生父亲耳朵边。“老爷子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刚转进来时各项指标都在恶化,经抢救有所缓解。”吕梦源介绍。

医生护士们的努力,病人感受最深。在南京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57岁的盛毅每天可以通过医院的平板电脑跟家人视频通话。鉴于恢复显著,他已可以适当坐起来活动。“来了医院,就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护士了,很感激他们的付出。”

为了应对秋冬呼吸道感染的就诊高峰,不少医院多措并举,保证患者及时就诊。12月初,记者兵分多路实地探访急诊“夜高峰”。

“下午6点到现在,坐下来就没有站起来过。”12月初的这天,省人民医院龙江院区的儿科主治医师朱天一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当天她要值班到晚上10点。

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室内充斥着咳嗽声,急诊检验科医生边忙边说:“工作忙得头不抬,一抬头几个小时过去了。”50岁的吕敏是医院急诊科的高年资医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她的出诊日也在增加。原先的眼科急诊诊室也腾挪出来,作为临时内科急诊室。儿科24小时开诊、增加门急诊医生人数……各家医院都是多管齐下应对诊疗高峰。

无论岁末还是年初,严寒还是酷暑,我们的白衣战士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勇毅前行,凝聚起超常之力,奋力守住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关键词【守护】 

  【新闻回顾】

2023年,我省民生实事清单对“一老一小”等群体给予了特别关注。1355件民生实事中,为老项目5个,包括实施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00张、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5000人次等。当前,江苏正着力构建“苏适养老”服务体系,把推进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

55件民生实事中,幼有所育项目占到4件,并特别提出加快发展普惠托育。目前,全省各类托育机构可提供托位数超过26万个,完成备案的托育机构超过180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今年,江苏新增110家普惠托育机构,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到3.3个。南京、苏州、无锡三地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记者观察】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老人牵动亿万家庭和谐幸福。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需要精准发力,从点滴做起。

如何服务好家门口的老年人,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新模式给出答案。记者看到,宿迁市通过打造“智能医养”新模式,发展“嵌入式”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等措施,丰富老年健康及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增加医养结合资源供给;居家养老、居家享老是老年人最真实、最期盼的晚年生活。连云港市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便捷的助老服务平台、可口的“百穗餐厅”、明亮的老年公寓……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所依、所乐;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积极的老龄观是老龄健康工作一直以来的追求。徐州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全覆盖,参与相关教学活动的老年人数近60万人次。

小托育蕴含“大民生”,事关千家万户。记者走访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托育机构嵌入居住社区、企业园区,解决年轻家庭“带娃”难题。今年,我省加快推进“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并通过街道(镇)指导站、社区亲子室、智慧监管服务平台等形式搭建多元共育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

记者看到,无锡探索发展社区托育服务,鼓励建设标准化、嵌入式托育场所,提供普惠托育服务;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相关政策,从强化人才培养、开展示范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政策制度联动;南通作为省第一批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之一,在全省率先开发“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监管平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和儿童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需要被看见、去守护。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还会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振兴】

【新闻回顾】

1012日,《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根据《方案》,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水平显著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健全,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重要支撑。

【记者观察】

江苏是中医药大省,“加快建设中医强省”写入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方案》的出台,可谓是一张明晰的路线图。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江苏牢记嘱托,9月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正式成立,全面加强对江苏省地方中医流派文献资料、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技术方法的整理挖掘和传承研究。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得到扩容和均衡布局,在江苏,这正变为现实。江苏省中医院作为省内中医院的龙头,连续22年保持门急诊量第一,拥有5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个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牵头试点项目,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再看基层,以泗洪县为例,截至目前,全县286个“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已实现中医阁建设全覆盖,均配备8种中医诊疗设备,每个村居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熟练掌握4种以上中医药诊疗技术。依托三甲医院优势,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苏州市中医院和苏州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帮扶,几年来中医适宜技术与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又一颗基层中医“新星”冉冉升起。

中医药还是公共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疫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0月,2023年度江苏省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训班开班,落实“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有要求,就有落地。《方案》中还提到要加强“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 1225日,第五届国际中医治未病学术大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从具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医疗保障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共商建立治未病体系。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自古以来,中医药就伴随商贸活动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如今,中医药交流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当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体味中医药文化,当毕业后回国的学生动情回忆在江苏的求学历程,称“愿做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医药国际传播之花正在盛放。

关键词【求变】

【新闻回顾】

202391日起,《江苏省基层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要求基层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要求提高康复、护理床位比例。医疗共同体也要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记者观察】

基层医疗服务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通过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多项工作,帮助老百姓把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

数据显示,江苏省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74.9%,县域内就诊率达93.94%,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5.38人,是全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最多的省份,基层卫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来之不易的数据,是基层诊疗能力的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吸引力”的具体体现。

以一直被视作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心脏外科手术为例,过去这类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只能在大医院开展。10月,射阳县人民医院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成功开展该院首例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瓣膜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后县域内这类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做“大手术”。

从县级医疗机构基层也走出了更多“省字头”“国字号”。沭阳县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被省卫健委确认为省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沭阳县中医院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全国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 这也是江苏省内首批五家中医疼痛管理试点医院之一。“一院一策”“一院一方”,各家基层医院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专科,是支撑机构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推动自身实现“蝶变”的关键。

基层的变化离不开三级医院的帮扶建设。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和南京市葛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康复联合病房”,这是镇江市润州区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康复联合病房”后,我省为推进康复医学分级诊疗的又一举措。江苏省口腔医院“牵手”南京雨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成功案例之一。这家社区小医院的牙科已经建成省级特色专科,在附近居民中相当有名气。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人。江苏省卫健委在今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组建1.46万个家庭医生团队,有家庭医生6.38万人。跟着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他们对老人的病情、用药、生活习惯甚至家庭成员都熟稔于心。一周三天固定门诊,其余时间下社区为居民疾病问诊、健康咨询、健康讲座,上门服务穿插其中,电话和微信对居民24小时在线。这样的忙碌几乎是所有家庭医生的状态。

是每一位辛勤奋战在基层医疗服务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日拱一卒”,聚焦民众健康需求,共同交出了这份“医疗成绩单”。

 关键词【智慧】

  【新闻回顾】

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卫健委提出我省将在智慧医院上下功夫,实现医疗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医院运行管理和患者体验“四提升”。完善云影像平台、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2023年,我省各地不断丰富智慧医院应用场景,为群众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年,记者走访我省部分医院,了解医疗服务的智慧化转型实践。

  【记者观察】

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是今年我省在“智慧医院”领域重点打造的一项惠民工程。优化患者就医流程、降低就医成本,影像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医生诊断准确性与科学性,受到了医院、患者、医保部门的多方欢迎。

记者了解到,影像平台实现了全省医学影像数据统一存储、管理与共享调阅互认。目前全省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影像数据已经形成了一张共享的“网”,医生调取CT片、B超报告等影像资料不再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病人看病更方便。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探索影像云平台数据库建设的省份,也是目前影像数据收集最多的省份。据省卫健委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1578家医院数据实现汇聚,约占到医院数量的75%,基本遍及全省每个角落。目前,全省每天大约汇聚3000万条数据信息,三年大约收集48P的海量数据。

“互联网+护理服务”也是我省着力探索的新模式。自国家卫健委《“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以来,“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我省已试水4年,帮助众多病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精准服务、专科培训、区域联动,积极探索社区居家上门护理服务新模式,江苏始终走在前面。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13个设区市共计300多家医疗机构全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8000余名护士为群众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近1.5万人次。

政策引导下,目前全省各地形成了由政府主导、三级医院引领的区域化“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积极发挥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将普及面更广的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保障基层护理服务的提质增量。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医院”被赋予了越来越多新的内涵,也承载着百姓对舒适化、智能化医疗服务的期待。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改善看病就医的体验,考验着医院管理者的智慧。

关键词【牵手】

【新闻回顾】

81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江苏“时代楷模”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佑工程”团队先进事迹发布会在南京举行。

心佑工程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组织发起、专门救助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健康帮扶项目,他们十年如一日,深入中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程100多万公里,筛查10多万人,救治患儿1200多名。

【记者观察】

新疆、青海、西藏、贵州、陕西……江苏对口支援到哪里,“心佑工程”的足迹就跟进到哪里,“心佑工程”也是众多“江苏医生”的缩影。

2017年起,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省内医院也纷纷开展“润心计划”“心连心计划”“心明眼亮”等救助先心病患儿的医疗帮扶项目,持续救助中西部困难家庭患儿。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打造东西部对口协作“心连心”西部先心病患儿帮扶项目,帮助了青海、西藏等地近百名先心病患儿恢复健康,重回校园。

对很多西部地区老百姓而言,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的服务早已变为现实。江苏省中医院伊犁分院副院长孙云飞举例,江苏省中医院帮助伊犁州中医医院建设了互联网医院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患者线上挂号缴费,医生线上问诊下医嘱,最后把患者的药品直接邮寄到家,当地的患者不出伊犁就能享受到内地优质专家的服务。2021年,江苏援藏投资300万元在林周县人民医院建设了拉萨首台套远程超声诊断系统。今年回访时记者发现,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主任邓学东正在苏州握着操作杆,超声探头通过远程操作正在为当地村民做检查。苏州—林周、县区—乡村实时超声扫描让当地患者得到更规范的诊疗。

通过平台建设,还为当地培养了不少医疗人才。2020年底,由江苏省人民医院与伊犁州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伊犁州临床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全疆首家地州级建立的集“医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医学研究机构,到今年这一平台上已经诞生了107项研究课题和20多项研究成果,一批本地医生也得到了培训。

这一年来,无论是通过电话与对口支援在外的医生联系,还是到实地去探访。气喘吁吁、行色匆匆是很多医生给记者留下的共同印象。他们远离家乡,到高原去,到山村去,到健康扶贫的一线去。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支援合作和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的奉献,架起东西部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展现了致力全民健康、实现共同富裕的江苏担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蒋明睿

责编:赵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