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紫金e评:用文化自信打牢思想根基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冲散了说不完的传奇、数不尽的悲欢,祖先们开放革新、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在这片土地上却历久弥坚。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上下五千年,每一块基石都镌刻着文化自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在岁月洗礼下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为我们今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正是这些得天独厚、异彩纷呈的文化成果,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培育着思想的花朵、驱动着精神的帆樯、引领着前进的航向,使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信心。

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认同,也源自以文化为支撑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能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动。这些不平凡,就绽放在千锤百炼、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就迸发在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的拼搏中。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从“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到“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从“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到“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无数的警句名言告诉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化理想、需要传递的文化价值所在。今天,文明源头的璀璨星光跨越时空,化为每个人内心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照亮中华民族未来前行之路。

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拥有复兴之魂。用文化自信打牢思想根基,从内到外发挥精神信念与思想意识相联结的文化合力,让人民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中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自信果敢、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将理想信仰之光、科技创新之魂、富民强国之梦共同汇聚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力。(陈语竹)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