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出的一种先进文化,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教育资源则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核心的重要历史教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二者融合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举措。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及思政教育者应坚定不移地做好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工作。通过建设融合教学资源库、构建融合实践教育体系、打造融合实践教师队伍等举措,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重要优势,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建设融合教学资源库
红色教育资源涵盖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高校应重视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部署具体工作;建设融合教学资源库,以全国性与地方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重视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一方面,高校需认清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院党委书记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小组;协同其他部门领导共同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安排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事宜,确保工作落实到个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整合经济资源,设置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整合专项资金,为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成立专门的红色教育资源研发中心,组织专家学者、优秀教师、文化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如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红色精神等;依托政府资源和科研资源,配合政府与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协同开发红色教育资源。
建设融合教学资源库。高校应对已经挖掘到的全国性与地方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以便后续能够合理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创建专门的红色教育资源门户网站,设置包括红色教育基地遗址、红色教育旅游景点、红色书籍阅读、红色影视作品观赏等的目录导航,方便广大师生及时获取教育资源;建设专门的红色教育资源博物馆或展览馆等,负责分类保存红色教育资源。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建设“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馆”,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开展思政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此外,高校可与红色教育资源保护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创建红色教育资源信息共享网站,便于师生及时获取资源区内的独特红色教育资源。
构建融合实践教育体系
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融合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为融合实践教学提供学理支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坚定不移地做好红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统筹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红色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天然“教科书”,思政教育中所需的政治、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素材皆可在红色资源中找到相应案例。各高校在主抓《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案,实施“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中共党史一百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思政选修课;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推出“四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等思政选修课,着力打造思政金课。
完善科研平台建设。要想实现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科学、合理融入,高校需切实加强对红色教育资源的科学研究,搭建特色红色理论研究平台。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成立专门的科研体系研发中心和研发实验室,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红色教育资源科研项目申报、融合教育教材开发等。例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依托陕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幼一体化红色教育研究创新团队,相继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陆续推出《红色陕西》《陕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观》等专著,为红色教育资源科学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红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教材建设是基础、课堂教学是关键。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信阳师范学院组织学生做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的主讲人、传颂人。着力打造第二课堂,形成“听+唱+看+读+学+研”六位一体的红色实践教育模式,以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等形式呈现红色教育资源。再如,湘潭大学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探索形成集“读原著+听报告+系统讲述+交谈沟通+看影像资料+写心得”等手段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融合实践教师队伍
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引导者与促进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理论阐释水平。对此,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融合实践素养、理念和技能,为红色教育资源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保障。
加强师资培训。高校可组织红色文化专题知识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组织教师参加融合实践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升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的研学之旅,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加深教师对红色教育资源的了解。例如,广州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示范班,组织一线思政教师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带领教师观看《1927·广州起义》话剧、重走广州起义路,使教师自觉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职责。此外,高校可定期召开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专题研讨会、案例讨论会、主题党日活动等,传递红色教育基因。
完善教师融合教学制度。为切实激发思政教师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应完善制度建设。包括职称评定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学专利发明奖励制度、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等;综合考察教师的融合实践教学能力、融合实践育人意识、融合实践成果,引导教师主动挖掘、整合、转化红色教育资源。
综上,红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有利于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点头率和抬头率,又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杜晓霞(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