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漂亮啊!”看着湖面上远道而来的“客人”歇脚、觅食、嬉戏、翱翔,溧水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工作人员沈学忠再次感慨起来。
3日上午,沈学忠沿湖观测,在中杨村和诸家村(战天圩)两个观测点附近发现了数百只小天鹅和白琵鹭。
为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日前,国家林草局网站公布首批789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江苏有14地上榜,其中,南京浦口老山獐及中华虎凤蝶重要栖息地、南京溧水石臼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2处入选。从“偶有发现”到“安家落户”,它们,为何偏爱南京?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设立保护小区,昆虫“国宝”“偏爱”老山
每年三四月,走进老山林场七佛寺区域,不难发现一种叶片呈心形的草本植物杜衡,这是昆虫学家口中的“国宝”——中华虎凤蝶唯一的寄主植物。
在众多生物中,蝴蝶被认为是对气候、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性物种之一。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特有的蝴蝶种类,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动物。因为生态优良,浦口老山成为中华虎凤蝶稳定的栖息地,也是南京若干个中华虎凤蝶定点观测点之一。浦口区林业站站长郑爱春介绍,早在2010年,他们就会同老山林场在七佛寺附近设立中华虎凤蝶栖息地保护小区,面积近200亩。
在这个特殊的“居民小区”,浦口先后建设了小区护栏网、标识标牌和保护警示牌;在小区周边架设了远程智能语音监控系统;在小区内补充栽植了杜衡,供中华虎凤蝶食用。
这是一场官方与民间携手合作的大保护行动:2016年,南京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在老山脚下水墨大埝景区建成,成为国内首家以“中华虎凤蝶”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2017年,浦口区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成立;2021年开始,区农业农村局林业站与浦口区中华虎凤蝶协会、老山林场中部管理区合作,在老山地区开展中华虎凤蝶栖息地调查工作……
与中华虎凤蝶同样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动物的獐子,如今也稳定生活在老山。从一度“消失不见”到如今巡山时撞见的频率越来越高,在老山林场工作七八年的护林员张荣旭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变化。
据了解,为了保护好老山地区獐子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阻止少数不法分子猎捕獐子的违法行为发生,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在老山地区主要进出口道路两侧安装设置了野生动物保护警示牌和宣传牌85座,同时还加大老山地区护林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加大老山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坚持治水护水,珍稀候鸟“共舞”石臼湖
翻看此次入选名录江苏部分,不难发现“含鸟量”极高:除南京浦口老山獐及中华虎凤蝶重要栖息地,剩余13个重要栖息地的主要保护物种里都有鸟类。南京溧水石臼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该栖息地的主要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鸿雁、白额雁、小天鹅等,主要保护形式是江苏溧水石臼湖省级湿地公园。
“每年初冬时节,从北方迁徙的天鹅都会选择在这里过冬。”溧水区林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窦浩介绍,去年1月,丹顶鹤飞入石臼湖溧水段过冬,这是江苏首次在长江以南发现丹顶鹤越冬的身影。近三年观测的数据显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数量从个位数逐年递增至数百只。
石臼湖变身候鸟天堂,离不开当地从水里到岸边全方位对环境的保护。2020年12月底前,溧水完成境内石臼湖水系渔民退捕,实现石臼湖以及与其相通的秦淮河水系常年禁捕,并成立禁捕工作专班和联动执法中心、渔政协助巡护队伍,建立智慧渔政监控系统,构建市、区、镇街、社区(村)四级网格监管网络。同时,溧水与周边当涂县、博望区等毗邻县区签订长江禁渔协作共管协议,水质逐年提升。岸上,溧水加强环境整治,沿湖村庄实现村村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控源截污。
为了更好掌握这些“贵客”的动态,溧水区在石臼湖沿岸共设置3条监测路线,每日开展野生动物人工巡查,同时在沿岸设置24台野生动物数字监控机器,进行实时监控,构成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运转有序的野生动物监测网络体系。
2022年至今,溧水在石臼湖区域监测到野生鸟类共14目40科117种。
共建共享,守好生物宝库
一周前,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京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及其保护情况。综合近几年调查结果,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并呈现出多个昆虫种类被发现打破历史纪录、更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宁扎根、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多等三大特征。
丰厚的生物“家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出台《南京市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职责清单》,联合镇江、马鞍山共同颁布实施《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建成全国首个植物种质资源司法保护基地,成立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实践基地,设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馆;编制《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督管理和考核办法》,划定106块生态空间保护区,总面积约1002.27平方公里;编制实施《南京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布点方案》……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一系列机制创新先行先试,为生态文明美美与共提供了“南京经验”。
当然,物种保护、生态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普通市民。近年来,我市联合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和志愿者组织等共同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数据库系统,吸引大批市民朋友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
有官方主导,也有民间行为。雷朝凤是老山景区生态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每隔几天,她都会打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上面她会发现许多来自民间的“老山守护者”。
同样地,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中,红山森林动物园打造了本土物种保育区,让“迷路”的本土野生动物有了“新家”。市民通过近距离接触,也对生物保护的概念有了更加确切的理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