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潮·每日一读|亲爱的丹凤街

文|白雁

去年夏天,女儿升入高中,学校位于玄武湖西南边,我于是跟着她的脚步搬迁,租住到了玄武湖边上。

这里离我上班的新街口很近,两公里不到,我实现了走路上下班的自由。这段几乎是一条南北向的直路,只是不同路段各自有名。中间比较长的一段,名为丹凤街,大约900米。

丹凤街,原先其实是三条街,从北向南依次为丹凤街、唱经楼、鱼市街。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三条街拓宽合并为一条新街,取丹凤街为名。

丹凤街,有声有色有形,入耳难忘。我最早知道它,是因为作家张恨水。

张恨水有一部长篇《负贩列传》,抗战期间写于重庆。负贩,即担着货物贩卖的小商贩。作家意在为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作传,他笔下的这一群人物,就住在我如今日常行走的丹凤街一带。

张恨水熟悉丹凤街。1936年春,他从上海转至南京,和张友鸾办起了《南京人报》,以社长身份兼编副刊《南华经》。报馆位于今中山南路,他本人则住在离报馆不远的丹凤街一带。《南京人报》走的是市场化和通俗化的路子,报社成员自社长至普通员工,个个全情投入。张恨水的儿子张伍描述当年情景:“父亲固然是卖了老命,友鸾叔和全体同仁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所以《南京人报》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南京人最喜爱的报纸!”

就在张恨水努力办报之际,战争的硝烟已然迫近,南京街头不复往日平静。张恨水每天半夜自报馆归来,在昏黄的街灯下,常看到束装裹腿奔赴夜校操练的壮丁。他们着灰色服帽,在夜校操场操练,持枪上刀,动作敏捷,宛如军人。等到天色渐明,操练结束,壮丁解散回家,脱去制服,这才显出本色。原来,他们都是店铺伙计、街头小贩一类的普通百姓。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张恨水以报人的敏锐得知,在当时的南京,这样的壮丁人数将近20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1月初,张恨水离开南京到芜湖治病。此后不久,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已经离开南京的张恨水,则于1938年辗转西迁至重庆。

梦里依稀丹凤街。在重庆期间,张恨水着手创作有着个人南京生活印记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作目的“实为怀念丹凤街人”。小说原计划写两部,第一部写负贩在战前的生活,第二部写他们的战时境况。后来因为素材收集困难,仅仅完成第一部,即《贩夫列传》。

《贩夫列传》描绘了以童老五为首的丹凤街小人物群像,他们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其中有菜贩、酒保、帮佣,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弱势群体,却不畏强权,倾尽力量解救被舅舅卖给赵次长做姨太太的穷姑娘陈秀姐。这一群充满侠义精神的小人物,在国家遭受侵略的时候,皆立志要抵抗外侮,并付诸行动。

小说起初在上海的杂志连载,将近两年,故事尚未讲完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占领,这部有着浓厚抗日主题的小说遂搁浅。连载虽然搁浅,写作并没有搁浅。1943年初,小说余篇完成,更名为《丹凤街》出版,在自序里,张恨水言明用意:“以地名者,特重其地,盖犹欲能他日回归丹凤街头。”他还想着,等到抗战结束后,要把小说里的人物,在丹凤街上找到原型,继续未完的书写。

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小巷,因为作家的书写而广为人知。只是,想要对号入座的那些现实中人,张恨水再也无缘找寻。那些他曾经真真切切看到的、在夜色里操练的壮丁,也许就沉睡在了1937年的凛冬里。

二十多年前,怀着致敬张恨水的虔诚,我第一次走进丹凤街。我脑海里预设的丹凤街,全是张恨水在小说里描写的样子。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是一条半华里长的石子路,每日早晨天色一亮,菜贩和鱼贩都赶来做生意,“二三十张露天摊子,堆着老绿或嫩绿色的蔬菜。鲜鱼担子,就摆在菜摊的前面。大小鱼像银制的梭,堆在夹篮里。有的将两只大水桶,养了活鱼在内,鱼成排的,在水面上露出青色的头……”生意好,客人多,但满街泥汁淋漓,路人甚至不能下脚。除了菜摊,丹凤街上还有油烟杂货店、茶馆、米店、柴炭店、酱坊、小百货店等,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图片来源:新街口发布

可是,我看到的丹凤街,和张恨水看到的,大不相同了。街道已经拓宽,两旁新铺了人行道,烟火气当然还在,但商家都很得体地将自家门前收拾得干净整洁。彼时的丹凤街,有着南京最大的手机卖场,成为我联通外部世界的一个起点。从丹凤街转到中央路的移动公司营业大厅,办好手机卡,然后拨通爸妈电话的那一刻——回想起来,那是在多么骄傲地宣告:女儿有能力和财力买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了!

去年夏天,因着我的女儿,我又来到丹凤街。巧的是,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也每每要到夜色沉沉才下班回家。日复一日,我在旖旎的灯光里沿着丹凤街慢慢走,品味着街上的风情。

街道南段,那家兰州拉面馆,慰藉了我的饥肠辘辘;街道中段的糕点屋,老板永远面无表情,却童叟无欺。我最流连的,是丹凤街东侧人行道上的夜市。华灯初上,摊主们从附近的街巷渐次拢过来,他们的小车里,驮着各式各样的货物,衣服、鞋袜、手串、脸盆、玩偶、扫把、手机壳、台灯、行李箱……凡能想到的百货物品,一应俱全。我常常在一家卖水生宠物的摊点前驻足,这家主卖小乌龟和鱼儿。塑料盆里有常见的小金鱼,还有一种腮帮子奇大的鱼儿,摊主说叫“水泡”。有一阵子,她还带了面包蟹来卖,那也是一种宠物。

图片来源:新街口发布

夜市热闹,但从不见摊主站在路中间拉客,甚至听不到一句吆喝声。丹凤街的生意靠的是眼缘,他们客客气气攀谈,询价,比货,讲价,扫码付钱,生意做得淡定从容。延续着张恨水笔下的市井气息,但又确实不一样了。

这么活泼泼的丹凤街,如今也有人为她作传。南京作家胡丹娃,写了一篇《亲爱的丹凤街》,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热爱张恨水的报人,名叫图尔。图尔天天在丹凤街走,心里老想着要写写丹凤街,他在街上遇到了老丁和一个也叫秀姐的女人,总觉得他俩是从张恨水笔下穿越而来,于是乎,有几分“疯魔”的图尔动了恻隐之心,帮着他眼里的“童老五”和“秀姐”圆起了旧梦。

《丹凤街》里的童老五和秀姐,有着各自的命运,他们是否有缘再见?张恨水没有正面回答,《亲爱的丹凤街》里,胡丹娃也没有把这个结局收拢。

丹凤街,就是那样一个引人遐想、有无数可能性的地方。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